课程逻辑下对学生实习的思考
2016-04-29王福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是突出其课程职业性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亮点,若按照课程逻辑来把实习当做一门课程的话,则存在诸多的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配套课程,实习学生在远离了学校和老师监管的情况下,会产生了两种应对策略,暨由课程返回课程与走出课程走进职业。
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性,具体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通院校的课程重理论,有明显的学术导向,职业院校的课程落脚点是职业导向。在职业院校的若干专业里实习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安排在大二的上学期,也就是从大一的暑假开始,到大二下学期开学结束,为期8个月。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同学们是否因为这八个月的实习,会彻底地获得职业意识,从一个被动地知识地学习者,转变成为一个有主动服务意识的职业人?
一、实习的现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分析现在学生实习的现状。每年的四五月份,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有合作的各家酒店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会来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面试和测试。学生则在更早就挑选了实习酒店和酒店的实习岗位,但是最终酒店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会根据他们甄别人才的经验,建议某些同学换岗。既然是开放的自由选择,那么无疑我们会以为学生的抱怨会比较少,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对实习岗位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学生的实习流失率比较高。根据实习带队老师的经验,一般学生到了实习岗位以后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不适应实习岗位,要求调换实习岗位,认为岗位太单调乏味,或者感觉工作太辛苦;二、与同事及实习岗位的管理领导关系不好,不服从领导;三、因为远离学校和家庭,产生了孤独无助感,想中断实习。放在实习岗位上就是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由于新的工作环境,更是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他们没有找到规避实习单位制度的突破口,也没有找到破坏规矩的共犯,所以在实习之初他们是被迫去适应岗位的,上班下班,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实习是没有老师的课堂,他们得到的工作任务好比布置在黑板上的作业,他们重复机械的工作完全没有体现出课程由浅入深的设计,而碰到的工作上的困难则完全依赖自己的领悟与判断去解决。
假如我们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来应对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8个月里,在这么课程之外他们根本没有任何配套的课程。每天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他们是处于一种闲置状态。因为没有配套的通识课程,加之平时实习带队老师工作也很忙,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实习的学生面面俱到。没有了课程的填充,也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在这8个月里他们所上的是一门单一课程,在单一的实习岗位上往复,我们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心得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实习的形式,实际效用却是有疑问的。
二、企业的有限介入
既然在课程中老师和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对他们的影响弱化,那么会不会深度地介入到他们的课程里?企业有没有可能为实习生提供配套的课程。这里我们要知道企业对实习生的立场是依次展开的:首先,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企业会千方百计地让实习生为企业创造利润;其次,企业对实习生的监管和引导,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是附带的,主要目的还是着眼于企业的利润。由此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与企业的立场是根本不一样的,学校的教育是基于社会责任,而企业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是出于让员工有更大的产出,那么自然企业是不会不顾及成本为学生开设所谓的配套课程,即便从长远而言,这类课程可以在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继而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企业会意识到这点,但是企业这种对员工强有力的植入,实施与否离不开企业的利益考量,企业面临实习生8个月以后脱岗的疑虑。所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一个实习生进入酒店以后,他所处的是最基的层岗,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有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的典型特征,这类岗位既不需要岗前培训,也无太多提升的空间。这种情况对学生造成了心理影响,逐步使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厌倦情绪。
三、对课程的应对
由于借用的是企业的平台,教师和学校鞭长莫及,而企业对于实习学生的定位与安排似乎再明显不过。实习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以前一直是被学业占据的,学校、老师和学生这个主体三者借助教室和课堂这个平台合力创造学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而在经历了来酒店后的短暂兴奋后,慢慢适应了现实情况。每一个实习的学生在这个时间段不得不积极地应对新的形势,主动作为。当然,在我们看到很多同学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下班以后几乎足不出户时,我们或许会对这种作为产生疑问,这是主动作为吗?但毫无疑问在潜意识里是面对全新的环境一种应对。
由课程回归课程型的,这群实习生在潜意识里是将实习当做一门课程看待的,重视课程的成绩,而我们在大学校园里课程的成绩普遍是平时分(出勤成绩)和考试分(测试成绩)的加权,那么具体放在实习岗位上就是按时上下班,在实习结束后争取主管好的评语和鉴定分数。此外,这种类型的实习生假如对自己实习的岗位比较认可,那么在上班的时候,或者在下班后,它们往往会针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疑问向领班或者是主管请教问题。比如在客房部的实习生,假如客人发现有卫生问题威胁要求免除房费,在教材的案例中他们知道的是免费为客人升级房间并向客人赔礼道歉,可是在现实中存在客人对实习生的处理办法接不接纳的问题。这样看来,这种类型的实习生颇有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架势。此外,这种类型的实习生还有其它的特点,比如,在下班时间或者其它的休息时间,他们因为感到了配套课程的不足,会有意识地拾起书本,比如英语书本,不放松自己语言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一类有课程回归课程的实习生心态比较平和,将工作实践知识化,实现了课程与课程的衔接,达到了外部新环境与自己原有经验的协调,继而在内心深处实现了自己的平和,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实习岗位存在多大的期待,很明确地认识到这次实习只不过是一次课程体验,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学校。
在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下班以后,往往他们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是所谓的由课程所定义的工作技能,而是周边的人。他们往往把协调的人际关系放在了首位,在工作中他们力求积极表现帮领导分担,继而获得领导的赏识,这和他们在私下热衷生活娱乐是一贯的。一到节假日或者闲暇时间,他们往往会鼓动大家,组织大家一起外出游玩聚餐。虽然就单一的课程或者工作服务技能而言他们并非优秀,但是在他们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对服务行业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们的教育可以为这些走出课程走进职业的实习生带来什么?而有课程走向课程的同学,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他们又可以在职业里有什么样的担当。很明显假如企业的最终内核走向是文化建设的话,我们是可以在我们的课程设计里找到突破口,此外呢,我们的教育能够打通受教育者和他所从事职业的脉络吗?让彼此脉络相通,让个人与职业彻底相通相融,归结到天地万物中的唯一中去。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