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016-04-29刘旭华张鹏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令人堪忧却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新生代的他们人生态度积极,虽然对当今社会认识清醒且具有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在很多方面凸显出严重的利己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倾向性。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如何建立长效的养成机制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使命感现状剖析

(一)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模糊的人生目标

对于责任感来说,自我是社会的养成基础,自我责任感的持有状态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但是,如果仅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而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那么在没有明确人生目标指引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则会变成盲目乐观。在这种错误的生活态度下,倘若遭遇大挫折和大挫败,其不自主地就会选择逃避人生,出现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另外,逃避的人生状态和模糊的人生目标还会扭曲人生价值的取向。

(二)丰富的家庭情感责任,缺乏的家庭责任行为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德在现今时代的大学生中继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孝的道德信念扎根在新一代大学生的心怀中,这说明完整的传统美德和思想教育会让现在的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责任感,这激发了教育工作者们施教的信心和动力。深入剖析发现虽然大学生内心保有孝敬父母这一道德传统,但实际行动却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大学生对孝这一传统美德存在认知偏差,将其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奉养和回报,缺乏的是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精神回报和抚慰。

(三)集体主义精神显著,且伴随功利主义倾向

当今大学生在对待集体问题的态度上,虽然各自想法不同,但如果自己对集体有所求,就会遵从集体的意见,否则就会听从自己的心声。在集体生活中,最亲近的朋友已然成为在自己遭遇困难时能够提供帮助的一个群体,与他们相处时便会不自觉的倾尽全力。相对来说面对陌生人时,由于没有利害关系的约制,很容易将自己变成事事不关己,心气高挂起的小众心态,这充分显示了倾向化的功利主义。

二、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浅析

(一)脱离实际的思想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直接原因

学校教育本身强调的重点应为思想教育课程,但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就业情况的影响,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如专业课程和技能类课程。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部分学校甚至将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减少学时,并且出现大合班上课的情况。在授课质量方面,有的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指标,只是传授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缺少真实的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使得在教学效果上很难拥有实质性的成果。在授课方法方面,无生趣的单向灌输式授课方式成为老师授课的单一模式,授课老师无法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里走向,并无法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上的对症下药教育。这些高等学校思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思想教育的效用效果大打折扣,使得教育不能产生应有共鸣,学生思想境界不能得到持续提升,继而也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二)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得当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出现偏差,大部分家庭中的家长们都强调成绩为第一要位,在实践中也是为其子女学习成绩的提升四处奔波,忙碌于各种补习班和专业提升班的寻找,反而忽视对孩子的独立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当下社会家庭中,往往为 “421”家庭结构模式,长辈们对子女的溺爱使得其子女对家务的分担甚少。此外,当前大社会背景下,长辈们都面临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得他们的精力不自然的会过多用于繁重的工作,在发现子女教育出现偏差和错误时,多数家长采取急切而猛烈的打骂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既达不到教育引导的效果,也往往会适得其反;综合而言,家长们教育的是否合理妥当欠缺,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这种错误和偏失的家庭教育下,其教育出的子女往往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理承受和能力接受水平略显不足,将来也就很难承担社会责任。

(三)个性差异的逐渐形成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

当代大学生目前年龄上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是心理发展还不稳定,自我意识发展还很不成熟,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系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其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当代大学生模糊的自我认识和认知,就体现在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足和情绪情感的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和情绪,大多表现为易怒、自卑、自尊、自负等等,很难做到自我悦纳,加之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极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非理智的极端选择。

(四)社会大背景存在的诟病和弊端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本原因

当代大学生由于处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其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往往与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良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低迷的市场经济影响、偏激和偏失的媒体导向等所有这些因素将直接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产生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的探究

(一)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

大学校园目前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就必然要受到学校主流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为主,并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辅,不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具备的认知、理解和深化。另外,在课堂上冠以思想教育理论课为主,巩固大学生们对当前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储备,并辅以鼓励大学生在校园人际交往中深化对当前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其当前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就目前而言,学生组织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相互成长、自我管理、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如果在学生组织建设中融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养成引导,那么在这种集体生活中将会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俗话说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活动和实践,要想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解就必须要落实到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当大学生所认知的社会责任相关知识运用到合适的情感体验中时,大学生当前社会责任就自然成为大家所共识的信仰,并深深同化为其思想的一部分。

(二)以家庭教育为重点,增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够的,情感体验同等重要。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情感的认同,才能使大学生的责任心理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增强践行的动力,使社会责任的担当成为一种习惯。大学期间,青年学生虽然远离家庭,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中国人是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如果在家庭中能够对承担社会责任产生好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以后就会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开来,就会自觉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责任担当。

(三)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增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力

自我教育能力作为保障当代大学生自觉履行当前社会责任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在自身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领悟到当前社会责任的重要,才能形成自觉践行当前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并且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得以充分体现。为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需要学校积极开展健康的心理引导,促使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在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向他人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并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一种信仰而身体力行。

(四)以社会教育为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力

学校并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唯一场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必须放到社会这一大环境中来获得最终的巩固和检验。为此,应构建一个政府、传媒以及社会各界相互联动的社会教育系统,通过加快制度建设、加强舆论宣传、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使大学生在制度约束中、氛围营造中、岗位锻炼中接受社会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力,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总结

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中一个不可重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将对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建设事业的大潮中,主动为国家和社会进行创造和贡献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期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就应从其身处的环境出发,构建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继而使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一种人格品质和心理倾向,并扩展为其生活实践中负责的体现,使其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且对人民群众有所贡献的青年才俊。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