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

2016-04-29刘利苏繁荣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主动地“被学习”到主动地“要学习”的转变。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目前参与式教学已被高校普遍采用,但是由于师生存在对参与式教学思想认识有偏倚、对实施供求不平衡、对考评方式有异议等问题,导致教师仍旧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从提升教师参与式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增强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宽松实施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前言

参与式理论起源于社会学范畴,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则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这种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充分吸收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罗杰斯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精华,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把开展参与式教学作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抓任务之一。

在我国,参与式教学已被运用到大学课堂,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大都聚焦在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却没有对当前参与式教学引发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课程为例,对相关师生进行广泛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参与式教学实施的瓶颈,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选择《公共管理学》课程理由

《公共管理学》是以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理论上的包容性和学科上的年轻性等特点。基于此,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相较于别的课程,参与式教学的运用更有优势,相关的调研结果,可以反映当前参与式教学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广泛调查法,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以参与或曾经参与教授和学习《公共管理学》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并考虑到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性别,教师的教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测试。本次共发放了500分问卷,包括490份学生问卷和10份教师问卷。对调查过程严格监控,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学生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为87.96%,教师问卷回收10份,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

在文献分析、个别访谈和课程观察基础上,编制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面向授课教师,一份面向听课学生。问卷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从认识、实践和考评三个维度,归纳师生对参与式教学的认知,并探究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而找出参与式教学的改进方式。问卷主要分三大模块,一是了解师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思想认知,包括对参与阶段和参与主体的认识;二是了解师生对参与式教学实施偏好的认知,包括参与组织形式和参与程度;三是了解师生对参与式教学考评方式的认知,包括考评主体和考评标准的选择。每份问卷共18道题,其中选择题15道,简答题3道。本研究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主要以描述统计为主。

三、参与式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师生对参与式教学思想认识有偏倚

第一,师生对参与阶段认识比较片面。参与式教学是涉及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不仅包括课堂中的参与,而且涉及课堂前和课堂后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参与价值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但是从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仍旧认为参与式教学并不涉及全程参与,而仅仅是关于课堂中采取的一些有关参与的教学手段,因此也就没有实施课堂前的参与和课堂后的参与活动。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7%的学生选择参与式教学是全程参与,93%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仅仅是课堂上协助教师的参与活动。

第二,师生对教学主体认识不统一。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教师通过缜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地以“教”为中心变成以“学”为中心。但是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100%的教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80%的教师对参与式教学阶段片面性地认识,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参与式教学的幌子,教学最终仍旧在以“教”为中心的过程徘徊。另外,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仍旧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学生只需要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就可以了,甚至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减少工作量、贪求舒服的方式,教师讲得太少,学生太累。

(二)师生对参与式教学实施供求不平衡

第一,师生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供求不平衡。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包括自主探究、课堂提问、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下有多种展现方式。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提供者,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的需求者。从调查结果看到,由于教学组织形式供求偏好的差异性,导致供求显示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从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提供者的角度看,虽然所有教师在课堂上都采取了相关的组织形式,但是老师仍旧偏好单一的组织形式,导致教师最终仍旧成为课堂的中心。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参与的组织形式主要是边讲边提问,偶尔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分组PPT。从参与式教学组织形式接受者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多种变换的参与形式帮助他们掌握授课内容,而不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学习模式。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参与方式,在深入浅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而不是疲劳地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偶尔接受教师的提问。

第二,师生关于参与程度的供求不平衡。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公平的参与,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公平参与和所有学生的公平参与。最终沦为以“教”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已经表露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不均衡性;对于后者,由于每个学生学习、性格的的个体差异,再加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也已经显示不公平的参与现象存在,存在“饱得已撑,饿得更饿”的状态。首先,主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很有限。调查显示,仅有5%的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进一步调查,如果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66%的学生选择是因为题目简单,有把握,12%的学生显示能展示自己的实力,13%的学生显示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不管会多少,9%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回答问题。其次,小组合作的参与形式虽然能够缓解参与人数有限的现象,但是也不能乐观。调查显示,在小组讨论中,74%的学生愿意采取跟同学一起讨论并设法解决问题,20%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讨论,不感兴趣的做自己的事情,6%的学生选择自己想自己的。

(三)考评方式没有体现参与价值

第一,教师仍旧是考评的唯一主体。参与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是一种广泛和平等的参与,因此,考评主体要适当考虑学生互评这一环节。从调查结果看,100%的教师没有选择学生互评这一环节,而49%的学生有学生互评这一需求。其次,学生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临近期末的网上评教。比如,在学期中进行一个及时的纸质反馈,以便教师能够在后半学期及时纠正参与式教学出现的偏差。

第二,期末笔试成绩仍旧是考评结果的主要标准。按照目标类型划分,教学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前者更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后者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过程达到参与结果,两个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期末笔试是结果性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表现形式,更不是体验性目标的表现形式。如果把考评标准仍旧聚焦在期末笔试成绩,前期的过程参与则成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一个架子。无论教师采用多么完美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仍旧不能从内心唤起学生对参与的热情。但是,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教师的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期中、期末三大模块,但是平时成绩仍以课堂签到为主,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以平时参与表现为主,占20%-30%不等,期末以期末比试成绩为主,占60%-70%,由此可见,单一的期末笔成绩概括了一学期的主要表现,总评成绩仍旧没有充分体现参与的价值。

四、结论与改进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参与式教学是高校师生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相较于高中,大学授课内容复杂而深奥,并且延时较长,由于常人的课堂专注力有限,因此,高校传统讲座式的教学已经不再受师生的青睐,参与式教学已经逐渐被师生认可,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参与手段也逐渐被运用到课堂中。

2. 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着重体现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动参与,是一个主动的“被学习”到主动地“要学习”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转变过程的总设计者是教师。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带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心是参与式教学实施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3. 参与式教学的改进是大学课堂的改革趋势。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参与式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在大学课堂,但是由于教师关于参与式教学理念模糊、教学能力不高和教学实施环境严格等原因,目前参与式教学仅仅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上,教师仍旧是教学的主体,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学习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参与式教学进行改进。

(二)改进建议

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是参与式教学的总设计师,因此,参与式教学的改进应关键从教师着手。

1. 培训教师,提升参与式教学系统设计理念。纵向看,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全程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局限在课堂参与区间,它还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回答问题、团队合作和课后复习、成果准备和观念提升等活动。横向看,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公平而且广泛的参与,参与对象要涉及教师和班级所有学生的互动,而不是仅仅是课堂上教师和小众活跃同学的互动。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要着眼全局,以系统的视角,体现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的统一,而不是临时想几个零星的点子充当参与的形式。现实中,除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不清楚如何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力量,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各种方式的相关教学培训,提升教师参与式教学的认识能力和认识高度,使教师们逐渐培养系统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理念。同时要发挥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每个院系挑选部分教师作为种子教师进行重点的专门培训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各院系参与式教学系统设计理念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辐射作用,进而提升全院系其他教师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系统设计理念。

2. 督促教师,增强参与式教学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升参与式教学系统设计理念是参与式教学的第一步,参与式教学是否能有效展开,参与式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是必要条件,这需要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提升,因此要督促专业课教师,增强参与式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首先,要强化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感。系统的参与式教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上了课堂的舞台,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改以前被动学习的模式,完成了从主动地“被学习”到主动地“要学习”的嬗变,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即使已经具备了参与式教学的系统设计理念,也不会花费精力去充分地准备课程。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强化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感,从政策上、制度上、激励教师们主动地去投入参与式教学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强化实施能力。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在学期的不同时期也要采取刚性的方式督促教师们去认真实施。学期开始前,检查教师们的课程教案,对没有教案和教案不合格者要坚决取消开课资格。其次,在上课期间,通过督导、同行监督等手段,对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把参与式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教案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最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本院系各教研室定期进行参与式教学研讨和教学沙龙,大家各抒己见,探讨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群策群力,共享教学智慧。

3. 原则管理,宽松参与式教学实施环境。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自主范围比较大的教学方式,按照教师不同的专业、性别、知识架构,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考核都可能大相径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高校教学的特色,高校教学要允许多样化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存在,包括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进行高效的参与式教学。因此,学校相关部门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对所有的课堂进行统一的刚性管理,而应在基本条件下,对教师进行原则上的监督,摒弃条条框框细微管理。首先,检查教案时,只需核查教师是否有充分的教案准备和相应的内容,而对教案的细节,比如是否需要案例,案例不能少于几个等具体的规定则不需要硬性要求。其次,对课堂进行督导时,只需要督导学生是否有参与的行为,而不需要硬性规定学生参与活动的区间。因为教授内容决定讲课形式,即使是同一专业,不同的教师在讲授不同章节时的参与比例也不尽相同。再次,结果性评价要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相关内容。在考评方式中尽量体现参与的结果,适当拓宽平时参与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期末考试也可以用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不一定局限在笔试成绩,这样有利于参与的实施效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