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圣贤文化对大学生完善人格培养的积极影响

2016-04-29尹立辉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圣贤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教人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的大智大睿,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入手,着重分析圣贤文化对大学生完善人格形成所具有的引领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家庭和学校往往更注重竞技教育、功利教育,至于针对人本身发展的教育却被弱化。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口号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高考改变命运”等等,都是在教育竞技化、功利化后所产生的结果。加之成王败寇的心理灌输至深,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失败。不少大学生不择手段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安宁。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甚至恨多爱少,尤其缺少博爱,缺乏对生命的尊重,致使人格扭曲,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极端案件, 诸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就因为打牌被怀疑作弊,一怒之下锤杀四名同学; 2006年,因为家里和村邻的一点矛盾,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在20分钟之内连杀7人,造成4死3伤的悲剧。2010年曾轰动一时的成都“大学生因丑杀人”案,就是曾世杰认为遭到周围同学歧视,又因容貌遭到他人嘲笑,最终出手杀人。2014年的“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也是因为和同寝的黄洋有点小摩擦,就怀恨在心,最终投毒。纵观这些大学生犯罪的缘由,不难看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胸狭隘,就是不太合群,做事孤立。这一系列案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大学生的人格要不断完善。试想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无责任,没担当,没有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甚至修身治国的理念也变成了奢求,那么悲哀的不仅仅是个人,坏掉的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文理分科,重理轻文,推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高等教育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是否“实用”、对择业是否有用为尺度 ,对专业和课程作了目光短浅的取舍,不少大学生只把上大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使部分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等方面也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着的信念,都不再以个人理想和兴趣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获得丰厚的报酬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少大学生更是将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所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将有助于他们沿着正确方向修身成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在人格和气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教育人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从来都是要人以仁义礼智信廉耻来自律;一向不乏铁骨铮铮之人。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圣贤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导向作用,无疑是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里,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王阳明等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形成了为后世所景仰的圣贤文化。圣贤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及道德理念等,都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提供有益启迪。

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德意识或人格意识,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中包含了很多教人修身、立志和治国安邦的大智大睿,即圣贤文化。圣贤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榜样, 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做到内圣外王,人格高洁。比如,儒家就把“君子”和“圣人”作为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道家却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 “真人”与“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则将“新民”的作为理想人格。这些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境界说和种种理想人格,都表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追求。也产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海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驱逐荷虏,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高节之士。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人格光辉,必将为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树立完善人格的目标。

圣贤文化中还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际关系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克己奉公的精神;道家所主张的豁达大度的人格风范,先予后取的人生态度;法家所追求的褒奖事功,笃行实干的人生哲学;墨家所强调的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利他均平的人生理想和中华民族的各种精神文化,经由历史的归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 “重大局,重整体,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圣贤文化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向人类昭示了一种基于中华文化特有的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奋斗精神和生存方式。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正确地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无疑具有良好的启示。

拿破仑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强调:“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可见,爱不爱国更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和人品重要的政治标准,这一点对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的使命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不能有丝毫的模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向来被看作一种大节。崇尚气节,讲求精神,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更形成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圣贤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定能够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为他们在前行的路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价值导向,使其人格更完善,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首要标准,作为一条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霍去病所展现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胸襟;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以身殉难、慷慨赴死的爱国勇气;岳飞“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主张等充满爱国情感、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都表达了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胸怀热爱祖国之志。他们的爱国之心,必将点燃大学生心中的精神之火,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也会使他们将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展现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努力为民族振兴勤奋学习,忘我工作的精神面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成为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自觉地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和实现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的人才。

总之,圣贤文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过去哺育了我们祖先成长,今后也会伴随我们后代走向未来。因此,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能具备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相衔接的精神底蕴,就是社会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