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4-29李敏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虽然较多,但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出发,思考其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待对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所帮助。

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指利用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资金,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的二级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目录下代表财务管理专业正式诞生。截止到2015年12月30日,全国1205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有665所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占比达到了55%以上,其中独立学院中就有117所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已经达到了80000多人,并且逐年上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走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特色。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后,独立学院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其本身定位明确为应用型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转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实际培养中仍然没有充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独立学院人才的实际培养还是类似于其母体院校,定位缺乏独立学院的特色。同时,很多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目标中仍带有其他相关专业的影子,自身特点不明显,缺乏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一方面,许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是以母体院校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做简单修改,形成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特点与办学目标。因此,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课程之间连续性及系统性有待提高,从而导致学院不断变动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等学科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都不可或缺,造成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类似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而没有形成独立、科学有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3.教学与实践脱节,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很多独立学院的任课教师还是来源于其母体院校,课程所用教材和课件以及上课内容往往和其母体院校完全相同,甚至有些课程的内容更注重理论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环节多数情况下偏向于会计的做账流程,如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实训等,缺少与财务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往往时间较短,所做工作都是复印、打印、整理资料等一些边缘化的工作,很难接触到财务方面的工作,学生实习结束后收获不大。

4.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材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有灵活运用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然而,目前大多独立学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教学时,采用“满堂灌”的教师单一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多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企业实际账务处理、资金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用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独立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有限,在实践教学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财务分析能力不高。

5.缺少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目前独立学院紧缺的。原因如下:第一,独立学院本身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独立学院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自有教师,而实际中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一两个教师支撑一个专业的情况。第二,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高校任教,学科知识深厚但是实际教学年限不足,缺少财务方面的工作经历。

二、确定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独立学院自身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没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失去方向。不同的独立学院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因此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大的培养目标前提下,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向,确定更加具体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特色。

2.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地方经济。我国的独立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其生源多来自当地或邻近地区,毕业的学生多在当地或邻近地区就业。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是服务当地地方经济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更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类型以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1.完善以应用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理论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摆脱母体院校的影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前后连贯、系统性强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课程的选择尽量避免前后知识的重合,如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都会出现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内容,课程的先后开设顺序需要充分考虑之间的前后连贯性和系统性,如《基础会计》必须设置在《财务管理学》之前。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多使用社会经济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财务知识或者单独设立案例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1)加强财务专业实验室建设。具体实验室包括:手工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手工实验室是让学生熟悉具体企业会计做账流程,让学生实际体会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这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技能。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是模拟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的整个全过程,让学生切实体验企业的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中的影响还让学生了解资本市场以及企业的投资筹资业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相关财务管理软件以及excel中与财务分析有关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能力。(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企业是培养财务实用性人才的基地,为了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能真正掌握知识,学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和企业签订协议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中真正接触到企业财务的运作。第二,选好单位实习导师。需要选择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较强的企业导师,负责分派具体任务给相应学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3人。实习单位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合适的实习计划,并制定专门的人员监督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具体表现为既有工程师、会计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同时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会计师或者理财师等相关技术职务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积极培养教师专业实践教育的能力,具体可以:(1)鼓励教师积极参考会计师、理财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从而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2)每年分配一定教师名额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目前发展的最新状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增加实践经历经验。

2.引进企业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院更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而校内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现实企业的财务实践工作差别较大,实践中容易出现种种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具有企业财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来指导。

3.组织教师继续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更新,另一部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1)专业知识的进修。由于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财务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每年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律每年都在更新,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化知识体系。独立学院可以每年暑假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高等院校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补充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2)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独立学院可以科学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也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专家和行业能手担任培训师资,根据不同专业开展相应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前线进行参观实习,感受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了解市场最新动向,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感受。另外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安排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教学辅助教师,学习外聘教师校内实践环节的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独立学院转型阶段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应该根据学院培养目标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力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财务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