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体育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
2016-04-29张翔
社会是发展的,也是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学会更好的生存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本领。近几年来随着自杀率的增加,心理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学生群体中这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他们大多都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势在必行。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协调好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何谓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是仅仅指具备身体素质健康,而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都具备,才是全面的健康。心理健康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智力、品德、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会受心理的控制。现如今,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也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双健康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共同的责任。在体育教学中的欢快气氛可以调动同学们愉快、积极的情绪,使每个学生都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因此,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捷径。如何把握好这条捷径,是我们探索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1、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正处于青春的亢奋时期,也是自身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再加上在求学期间离开父母的孤独无助,在学校的毫无变化的刻板生活,学生们难以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心里被苦闷、孤独、焦虑的情绪填满。在这种不良的情绪中,对学生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学生终会与社会脱节,引发严重的后果。
2、孤僻、不友善的性格
随着国家对人口的严格控制,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入学之前都是家里被宠爱的小宝贝,缺乏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入学之后离开家庭,在生活上不仅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在与别人交流中也大多不能把握交流沟通的方法。长期以往,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就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友善,甚至于自闭,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3、不良的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于中学的复杂环境,辅导员、学生会、各学生团体的出现改变了学生以前的单纯环境。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刚入学时面对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必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一旦人际关系不能妥善处理的话,学生就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怯懦的心理。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学生会由此而变得更加内向,变得更加孤僻。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问题的改善
1、培养坚强的意志
毛主席青年时期就钟爱于体育锻炼,还用冷水洗澡,就是为了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因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都要付出一定的精力,要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磨练出勇于攀登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都能沉着应对,培养自信心,使自己认可自己、自己肯定自己,培养积极健康的乐观阳光的心态。在体育课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遵守纪律的能力,就此纠正一些学生任性的毛病。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友善的性格,打破恶劣的人际交往与孤僻自闭的怪圈。在体育课程中有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游戏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体育锻炼,都需要学生身体的直接接触。学生之间由身体上缩小距离到心理上缩小距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交流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增加了熟悉、亲密感,使学生的孤独感,寂寞感得到一定的缓解。在体育锻炼中,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项目找到朋友,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凡是进行过体育锻炼的人都能感受到,通过激烈的体育锻炼人们会变得兴奋起来,这是由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积极的作用,增加神经中枢的协调能力。而神经系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它与人们的心理品质、情绪、性格等都有着连带的关系。因此,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十分科学,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三、解决策略
1、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体育锻炼中身体素质高的学生与身体素质低的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大多都充满自信,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往往会因为身体素质的不足,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快地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情绪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通过体育教学得以提升。这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捷径。
2、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都平等对待,关心爱护每位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学生而言,老师们的平等对待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是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其心理素质也是较差的。因此,教师,特别是开放性课堂的体育教师在人格上更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该只关注身体素质高、体能测试成绩好的学生,只看到这一类学生的长处而忽略他们的短处。对待那些身体素质差、体能测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爱,要擅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对人也是如此,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由此产生的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清楚的了解鼓励学生的意义,不应以学生的当前成绩为表扬标准,要树立“进步才是硬道理”的教学理念,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及时对此进行表扬,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对待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应该时常进行表扬。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既看到自身的优点,又看到自身的缺点,查漏补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防止出现消极、低落的不良情绪。
3、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树立团结合作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教育就应该做到:第一,创设一个合理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合作,互帮互助,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自行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第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教师团队进行研究探索,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精神的游戏项目。在体育游戏中,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四、总结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竞争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作为即将接触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的心理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在以后得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依靠自身化解心理问题,是每个高职院校的任务与责任。体育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总有一些需要合作的团体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们努力拼搏,遵守规则,加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应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