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
2016-04-29吴小忠
本文简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层教学实践探索,探讨了中职英语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缺乏、英语教师的认识和素养的欠缺、以及学习者本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方案,英语分层教学是一个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面的参与才能有效实施。展望了中职英语分层教学发展的方向:个性化辅导。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分层教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Rogers)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材料的甄选、评价方式的选用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取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成果,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教师,包括中职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现有知识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实施分层教学。
二、喜忧参半的中职英语分层教学
1. 显性分层教学成果显著、问题显性
显性分层教学中的“走班制”是按照学生的实际学科水平,让学生走出原有行政班级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班级学习。例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率先在绍兴地区进行了“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尝试,取得显著的效果。2012-2013年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也对基础相差比较的商务英语专业进行了分层教育实验,2013级学优班基础好,进步快,英语成绩提升幅度大,在高职考上线率和本科录取率方面也远远超出其他班级。然而,显性分层教学虽然解决了班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施教的问题,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班级管理难度大、成绩进步不明显,甚至可能越来越差,学困班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其身心健康。
2. 隐性分层教学暗含隐忧
合班制的隐性分层是指在任课教师的心中把学生分为甲(较差)、乙(中等)和丙(优秀)三组,虽不以任何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从备课、教学、提问、作业和辅导等方面实施班内分层教学。自2005年以来,绍兴市多所所职业学校进行了英语分层次教学,对甲、乙、丙三个层面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补偿型教学、提高型教学和探索型教学探索。实验结果表明成绩越好的学生进步越快,各层次学生都能在适应自己能力的层面上取得进步,从而实现了全体学生最优发展的目标。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其间不乏淡淡的隐忧。如:工作量大幅增加,恐难以持久。
三、中职英语分层教学问题剖析
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难以见效或鲜有持久性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学校政策引导的战略层面的,又有施教者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的战术层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又有学习者个人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政策和英语教师的个人认识和素养。
1. 领导重视不够,英语分层教学难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职升学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高职考(单考单招)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迫于社会上的这种需求压力,学校的决策者们逐渐变得“功利”起来,给予分层教学的支持力度随之减弱。学校的决策者们心里十分清楚:分层教学投入多,产出少而慢,同等的精力和资源投资在优等生身上,见效快且影响大。因此,配给学困生的教师多数是普通的教师和班主任,优秀的师资往往配给容易出成绩的学优生。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不公平,也不可取。学困生更加需要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教师,用智慧与循循善诱再次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灯。学校为学困班配备优质师资就显得十分必要。中职英语分层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学校的决策和运作。
2. 政策扶持不足,英语分层教学难以长久
效果较好的隐性分层教学之所以难以长久,是因为实施者缺乏学校的政策支持。由于教育资源不够充足,学校并没有为实施了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师减少工作量或给予某种奖励。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对分层教学的不支持和不鼓励。长此以往,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者也就失去动力或迫于工作的压力而中途放弃。
3. 考核政策偏颇,英语教师“边缘化”学困生
目前,随着高职考升学热的逐渐升温,应试教育在中职学校里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抓学生的分数和名次成了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业绩考核也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在这种唯分数论的考核评价模式中,英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边缘化”或忽略“学困生”。被“边缘化”后,这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与动力受到严重挫伤。几乎每门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部分这种被“边缘化”的学困生,英语课更是重灾区。
4. 教师缺乏“三心”,英语分层教学难以落实
爱心、责任心与耐心的缺乏使得英语分层教学难以实施。有些教师接到基础差的班,面对班级里的学困生,只是被动应付,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些教师教学经验缺乏,面对差生束手无策;还有一些教师心理焦躁,缺乏耐心,几次努力失败后,对成绩提高完全失去信心和耐心。学校政策上缺少支持力度,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优班和学困班,也会导致教师把精力放在学困班的几个冒尖的学生身上,以寻找一种成功的慰藉。教师怀有这样的心态,学困生的成绩很难提高,英语分层教学终难落到实处。
四、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学习者个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背景、能力、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特点。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因此,从学校决策者到教学管理部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到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都要充分认识到有效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学校决策是有效英语分层教学的保障。要实现中职英语有效分层教学,学校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效、明确的政策是实施有效英语分层教学的保障。因此,学校决策层面必须认识并做到:制定政策,全校上下统一认识;政策倾斜,鼓励分层;制定方案,确保落实。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英语分层教学。
教师是有效英语分层教学的关键。学校需要通过教师来落实各项教学政策,因而教师是英语分层教学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本身素养将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为此,英语教师需要认识并做到:统一认知,制定合理的方案;充分备课,实现教学环节分层;切合实际,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引导重于说教。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有效英语分层教学的基础。不少学困生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现在的内容超出了我的水平,等进了适合我的班级,我肯定能学好。事实上,他们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主观努力、自信、坚持等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那些最不成功的人恰恰缺乏这些宝贵的品质。因此,实现有效英语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
五、总结
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体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让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成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适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收获成功,这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人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尊重个体的差异。
在是否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包括中职英语分层教学)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有很多范例给出了参考答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中职英语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问题,不是哪一个单个部门或个体能够独自完成和实现的,它是一个立体工程,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合力。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分层教学古已有之,只是在现代班级制出现后才短暂退出历史舞台。正因为人们注意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20世纪初西方又掀起了分层教学研究的热潮。直至今日,这一理论有其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打开了成功之门。
(作者单位: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