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原则

2016-04-29毕燕娟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系统阐明,和对我国当前外汉语教学教育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创造性的提出运用我国古代军事哲学著作《孙子兵法》改善并发展现代教育。《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当今的外汉语教学教育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引导作用。

刘珣先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将“教学法”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学法”有多种含义:

(1)教学论:可以指整个学科理论实践,成为学科的名称,如外语教学法;

(2)教学法流派:某一个教学法体系形成的流派。如听说法;

(3)教学方法:指语言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

(4)教学技巧:在课堂实践中使用的一切教学手段,如板书法、演示法。

这四种含义的外延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既指出了四种“教学法”各自的内涵,又说明了“教学法”本身的内在层次性。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论,具体表现为教学法流派、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其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操作技术层面的,教学法流派是战术理论层面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汉语热”的程度和广度都不断增强。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法理论的研习,在基础层面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真正掌握汉语教学的理论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才能真正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任务。

一、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快乐原则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是说在打仗过程中,士气根据时间会有不同变化,善于用兵的将领,应该利用士兵的心理变化规律,因敌制胜。

《孙子兵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心”理论。战争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亦是如此。根据我们针对性的提出了“快乐汉语”的理念。那么如何使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呢?所以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正如战场上要抓住敌军的“惰”、“归”、“乱”、“哗”的时间节点一样。就兴趣方面来说,最初吸引留学生的是中国文化。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谋略篇》),情感问题是第二语言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快乐”的心态可以减弱情感过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快速开启二语习得机制。快乐因素的获取一是要靠教师不断寻找和更换兴趣点,二是要靠正确处理学生的负面焦虑情绪。把握好这两点,对外汉语课堂才能真正其乐融融,才能真正开始语言知识的输入。

二、兵者,诡道也——教无定法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始计篇》)是说带兵打仗,要凭借有利的情况,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被称为“诡道十二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临敌变化,才能一击制胜。 “诡道十二法”的要义就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军事家打败敌人的奥秘,无法事先言明。

“变”是《孙子兵法》军事理论的核心,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认为,随机应变,变幻无穷,才是用兵的至高境界,所以他以水设喻,用兵之法就如同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完全因地制行一样。

所以在使用具体教学法的时候,要自然而然,不能生搬硬套。教学法的选用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不是教师个人决定的。如果一定要用某一种教学法去讲解不适合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强行教学规律,这是非常危险的。

三、军有所不击,地有所不争——适度原则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篇》)意思是说“有的道路不要经过,有些军队不要攻击,有些城池不要攻打,有些土地不要争夺,国君的命令有些也可以不听从”。孙子在此揭示了“慎战”的道理,进攻仅仅是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 所以,在战争中应该讲究策略方法,不是占有的越多就越好。最重要的是,找好基点,重点攻击,首尾相顾,才能全胜。

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对外汉语课堂和中国传统课堂风格迥异,需要更多的练习,更多的互动。所以有人说,对外汉语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对于学生互动和老师授课的时间比例,教师必须把握好“度”。如果一节课以45分钟计,一般来说,教师的讲解时间应为27分钟左右,18分钟为互动练习时间。这种练习可以是边讲边练,也可以是讲完再练,或课堂活动。总之,学生开口练习的时间不能低于18分钟。因此,控制好时间“度”,给学生练习巩固语言点的时间,才是科学的教学法。

四、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张弛相宜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孙子兵法·势篇》)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造成的态势是险峻有力的,向敌人发起进攻的距离是较短的。势如同弓拉满后的状态,节好像在较短距离内瞄准敌人触发弩机。这段话用两个比喻说明在战争中要做到两点:第一,集中优势兵力以产生巨大的势能;第二,要近战,才能机动迅猛,把威力发挥到巨大。

对外汉语教师是对外汉语课堂的掌控者,也要善于通过造势产生巨大的能量来攻克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对于语言要素的习得来说,一般是先语音,词汇次之,最后语法,语音和词汇就是为了给语法的学习造势;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说,文化的学习是为语言习得造势;就课堂内容来说,适当的导入是必须的。语言学习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适当的引导和探索是进入佳境的必经之路。

五、不战而屈人之兵——授之以渔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是教师讲得越多效果就越好。最关键的是击中要害,以一代十。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观念,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对外汉语教学进度快、周期短的要求,必须重视并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之以渔的第一步,就是使学生学会预习并保持预习的习惯。必须注意的是,预习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它常常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引导。这种引导常常体现在预习题目中。

教师“一站到底”、“一说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合时宜,使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势所趋。学习汉语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部分:预习、课堂和复习。其中课堂方法是重点,预习的题目是展示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课堂听写是督促学生复习的必备之法。真正实现快乐汉语的目标,必须要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教师“不战”,学生为主。

六、结论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正如火如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顺应时代洪流,抓住机会传播中华文化,从而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核,首先要解开语言的枷锁。做好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是国际竞争的战略问题。

兵法和教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具有很高的象似性。一方面,就重要性来说,二者都关系到国家的实力甚至生死存亡;另一方面,课堂内部组织结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与用兵之法、兵将关系、战争布局等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所以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学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