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孙艳艳吴禹江
充分挖掘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的丰厚内涵,将其融入到《史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走进名人故居的实践为他们提供了缅怀先烈、领悟名人精神以及名人家风的平台和载体,有助于充分发挥《史纲》课程的育人作用。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促使学生化知为行的重要环节。积极开拓实践教学新途径,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史纲》教学实效性,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以无锡太湖学院近年来将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的探索为例,对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教学的可行性、现实意义及指导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一)名人故居相关资源是《史纲》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
名人故居因人而名,名人故居的主人都是各领域的杰出代表。无锡太湖学院所在的无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在经济、政治、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涌现出如洋务运动重要推动者薛福成、实业救国代表人物荣氏兄弟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秦邦宪、科学家华蘅芳、钱伟长、学界泰斗钱穆、钱钟书等119位历史名人。这些精英人物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有的甚至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名人故居是对这些杰出人物的纪念,虽然名人们已经故去,但大部分名人的故居被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较好地维护。无论从横向的不同领域,还是纵贯不同的历史时期,无锡历史故居相关资源都有着可以融入《史纲》实践教学的突出代表性。无锡太湖学院近年来注重挖掘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的丰厚底蕴,在《史纲》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后效果显著。这也证实了名人故居资源是《史纲》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其在促进《史纲》“两个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二) 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据调查,很多高校思政课堂都是以大班形式来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因而不少思政教师困惑于校外实践活动的选题和操作形式上。笔者认为,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种可操作性不仅体现在这种实践教学的近距离优势上,还表现在学生因地域而对这些名人故居相关资源的亲和性会无形中增加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最后,无锡太湖学院在把地方名人故居融入《史纲》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很多高校常用的班级大规模集体参观、调查等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把班级成员分配成8—10人的研究型学习小组,综合学习进度、各学科学生特点,围绕相关主题展开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极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总之,以上几方面都能说明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名人故居为大学生提供了缅怀历史名人的载体和平台
可以说,50多所无锡名人故居见证了这些社会精英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凝聚着这些精英人物的历史,也很好地保存、传承了名人信息,为当代大学生纪念那些为国家或民族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文物、古籍里的文字也能活起来。名人故居可以直观展示名人遗迹,基本都能做到周恩来总理要求的“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据可查”。[1]所以,走进名人故居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年大学生通过观看展览文物、回顾名人生平事迹、了解这些精英人物在各自领域取得的不凡成就。借助名人故居这个平台,大学生们既能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缅怀之情,也能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充分认识这些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人物为国家、民族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二)通过走进名人故居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深刻感悟名人精神,催人奋进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无锡也有许多先进人物都在为国家前途忧虑,致力于对国家出路的不懈探索,涌现出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一系列不断探索的先进人物。在更高的层次上,走进名人故居的实践活动,还能激励当代带学生秉承名人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名人故居其因人而名,其价值因其主人的精神而弥足珍贵。在内忧外患并存的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人薛福成从小受“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在青年时期“济时艰而匡世运”的理想指导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也是在青年时代就秉承父辈实业报国的理想,应时代所需,率先在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带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荣毅仁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先锋人物,又充分体现了其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等,以上事例和人物都可以成为《史纲》教学育人的生动材料。历史名人的足迹和关键时刻的抉择必将促进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领会到“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因此,名人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激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走进名人故居的实践活动,可以感受名人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家风是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在研究无锡名人故居相关资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无锡名人中以家族为单位成批出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钱氏家族、荣氏家族、华氏家族、薛氏家族等,寻根究底就是因为在这些家族内部有着优良的家风传承。如工商业世家荣氏父子“务实进取”的家风,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等为代表的钱氏家族有“好读书、重教育”的家风,还有洋务运动重要参与者薛福成、薛南溟父子“经世致用”的家风等都是优良家风的具体体现。这些家族虽在不同的领域,但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走进名人故居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还在于能使青年大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不仅学习杰出人物立足时代,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而且认识到良好家风熏陶的重要性,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飞跃。
三、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虽然无锡历史名人近现代以来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正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共同奋斗的历史缩影,但名人故居相关资源融入《史纲》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史纲》教学目的来进行。所选主题和形式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必须结合中国近现代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各学科学生特点来确定实践目主题。
(二)适度性原则。
地方名人相关资源引入《史纲》实践教学,是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的有利辅助。虽然将名人故居相关融入《史纲》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吸引力,但在组织过程中也应该把握一个“度”的大小,切不可喧宾夺主,扭曲《史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引导性原则。
在组织走进无锡名人故居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从课堂上理论教学部分对无锡名人故居相关资源的穿插引入,到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到最终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总之,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地方名人故居相关资源,在科学合理的原则指导下巧妙地把这些资源融入《史纲》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措施《史纲》这门课程真正入脑、入心,有助于《史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会成为促使当代大学生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