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2016-04-29石从红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听力,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之首,是学习者获取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也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听力理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英语整体教学水平的上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听力教学向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鉴于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现状,听力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困难重重,在听力能力提升中收效甚微。鉴于此,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创建合理的听力教学模式,从而优化现有听力课堂教学,对听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多模态与多模态教学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跟人、机器、物件和动物等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形式。互动过程中只运用单个感官的被称为“单模态”;运用了两个感官的被称为“双模态”;运用三个或以上的感官互动交流的叫“多模态”(顾曰国,2007)。“多模态”也被称为多符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使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多模态教学,源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教师,及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运用包括图像、视频、音频在内等多种模态达到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目的。换言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同时参与到语言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中来。

2.多模态交互式听力教学模式

现有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觉模态占据了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位置,通常就是教师放录音,学生答题,教师讲评的传统方法,教学过程费时费力,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也已引入到英语听力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设计,仍然没有充分挖掘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潜力,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学生为视角,在充分利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丰富资源,构建一个全新的的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听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运用多种模态,提升听力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并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拓展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提高英语运用技能。

2.1 课堂多模态听力教学

听力课堂上,通过提供多模态资源、多模态交互方式、多模态交流展示平台以及多模态评价体系,为学生创建多模态学习环境,以促进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基于听力教学自身特性,教学过程经历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阶段,所以将多模态教学因素引入到三个阶段,进行合理化设计。

听前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听力教学内容和重点,并且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和幻灯片的使用,对本单元听力中会涉及到的文章材料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同时使用影视频资料,从而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模态上的双重刺激,达到触发学生大脑中的相关图示和提高对目标语的理解。

通过真实的语境的创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掌握基本的听力技巧之后,听力教学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和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各类模态协作运用,以此获得最大的训练效果。教师需合理使用包括图像、动画、照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听力材料进行概念、语篇以及人际关系三个层面的分析(朱永生,2007),概念层面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引入视觉模态,讲解文章主题思想、组织结构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概念。人际关系层面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几名对听力材料了解交深透的同学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引入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模态,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篇层次的分析需要深入到文章具体段落和语句的讲解,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听觉模态,掌握和理解听力录音的内容。

听后阶段的重点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深化,这阶段教师同样可以使用幻灯片作为视觉模态的输入,梳理总结听力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点、词汇、短语、达到强化学生记忆,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根据视听内容进行拓展讨论,力求信息输入及时加工,转化为有效的信息输出,使得输入与输出一体化,为课后进一步听力自主学习课做好准备。

2.2 课外多模态自主听力

学生通过自主听力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和初步内化。课前及课后的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多模态学习资源和多模态交流展示平台等对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自主学习时间及内容的取舍,教师制定了相关的课程要求,利用微信群及公众号、QQ等网络平台知道并调控学生听力自主学习,并将自主学习的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估当中,以此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学生通过学校自主学习中心或移动网络终端设备--智能手机进行随时随地进行课外自主听力练习。教师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听力材料训练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同时通过微信群或QQ群与学生的直接的交流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及其需求;课后发布拓展听力资源及听力测试,及时巩固相应的听力技巧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网络平台的后台数据记录分析及时跟踪学生的课下自主听力学习进程。对学生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在及时聊天工具上进行线上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答惑解疑。 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定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2.3 课内、外多模态互动

互动不是单一的,二是多元化,多渠道的。既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要有生生之间的互动;既需线下面对面的互动,也需利用移动网络的便捷随时随地网上交流互动。既能一对一互动,也能进行小组间或群体间的互动。角色转换/扮演、虚拟现实、课堂报告、小组协商等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加深学生从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同时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4听力多模态评价

多模态评价意味着多方法、多渠道、全方位的评价。采用多种模态方法对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相比单一模态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公正,也更能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听力教学中,仅仅只靠期末的一张听力试卷远远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动力。鉴于此,听力教学同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听力材料转述出来,主动辨析阅读教学中提及的词汇、句型在听力材料中呈现的语境和意义的异同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活动,训练学生去听并听懂对方的话语和观点,并加以合理的论证或反驳。

3.结束语

依据模式使用中遵循的有效原则、适配原则及最优化原则(张德禄,2010),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教师调用不同模态时,需确保不同模态不能产生矛盾、相互抵消、相互无关、互不衔接等问题; 模态配合要以增加正效应为原则,如互相协调、互相强化等。所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多模态按不同比例配置的多模态教学任务。原则上,大学英语听力多模态应以听力模态为主导,其他模态——视觉模态、触觉模态等均应以强化听觉模态为最终目的。数量上,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相结合是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常见的多模态协同方式,触觉模态等其他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以及触觉模态等其他模态与视觉模态的协同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协同方式上,遵循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和触觉模态等其他模态交替出现的原则,以达到各种模态的互相协调。

鉴于听力学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用多模态来完成英语听力教学比单一模态教学更具可行性,更能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无论是课堂听力教学,还是课外学生自主听力学习;抑或听力教学的合理评价,都需要多模态理论的指导,都应该将多模态教学贯穿到英语听力教学的始终,从而构建交互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达到提升学生听力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最终带动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