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

2016-04-29董玮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开始起源于清朝后期,左宗棠于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所高等技术实业型学校,自此拉开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之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正式对高职教育理论进行研究探索,直至1998年,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04年,我国高职教育已经逐步趋于完善。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不断扩大教育规模,进行合理化分布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校学生数量增长了至少十倍。高职院校在全国高校中比例大幅增加。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化发展,同时能够为国家培养和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

(二)专业结构日益明确,教育促进就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增加专业种类,专业课程也大大增加,基本包含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个行业的职业类型,坚持促进就业为目标,服务第一的特点,实现高职教育和学生就业的密切联系。

(三)教育观念不断改进,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通过对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全面分析其现代化办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积极借鉴其优良的教育理念,例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化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行动导向等,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大力推广实施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更新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明确的职业教育特征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通常参照本科院校的专业名称,受学科体系的影响较大,缺乏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征,例如,职业知识能力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技术型人才类型、学生就业类型等,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忽略实践,单纯注重理论教学。

(二) 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通过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进行调查统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成本比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高很多,而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受教育经费不足的影响,校企合作不能顺利开展,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合作较为落后,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良好稳定发展。

(三) 职业导向不够完善

我国各族类别的证书颁发机构复杂多样,其中包含各种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而相同证书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具有较大差距,对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误导作用。目前有得部门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违规修改考核内容,从而直接影响了资格证书的技术含量,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符合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数量较少。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主修的是学科教育,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专业能力较差。

三、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措施

(一)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各个行业的职业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实现学校专业与企业就业相互关联,在解决学校学生毕业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合理利用企业工作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职位安排,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应用型技术的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确立一套完善的教学和培养制度,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三)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自身的专业能力要求,确立一套科学的实训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有利于新型职业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完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成立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部门,确立一套科学统一的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对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水平也逐步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科学的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应用韩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