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
2016-04-29赵茜
前言: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具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弄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和作用对于单纯的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其对跨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扫除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将对日语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院校外语教育革新的逐渐进行,语言和文化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语言和文化进行交叉研究标志着外语教学已逐渐开始由单纯的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向研究文化差异和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方向转变。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很多关注和关心外语教育的学者和专家已对此从不同的视角范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我们在对日语和日语教学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对日本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逐渐应用于日语教学中去,通过文化与语言融合的方式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这不但能够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一、单纯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的弊端分析
在对此问题进行论述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外语基本知识,是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目的,既将体系性的外语知识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就具体教学方法而言,主要采用的是通过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法和句型知识,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和语言技能技巧的储备奠定基础。以此为教学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一次一项”的“直接积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本语言知识,并在特定时期特定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对学过的语言技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提升他们所学语言的掌握和巩固水平。比如,通过特定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会话或者演说的方式进行语言练习,以提升学生的语言项目综合运用水平。然而,在这种场景设定的教学方式中,语法和句型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其他方面的知识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日语教学中,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流位置,或许有的院校在教学中会适当添加一些交际教学法的元素,但总体而言,弊病百出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采纳。在国内,由于学生必须通过各种考试,例如,普通高校的日语级别考试、期中期末考试、自学考试和日语能力测试等,高校普遍会将应试教育的相关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这也决定了绝大部分学习者和日语教学实施者均会采用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学习的传统语言学习和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教育实施者对日语基本知识进行重复、枯燥的强调,另一方面学习者也要单调、反复的进行知识记忆和巩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尽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教学模式并未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学生的社交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也违背了日语教学的基本初衷。
二、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交际障碍
关于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观的重要作用尽管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然而不同人际间、不同群体间想要成功的进行交流沟通也绝不会因此而一触而成。究其原因在于如果交际者对所用语言背后的文化支撑不够了解,那么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必然也会难以顺利实施。
在刚开始进行日语学习时,非第一语言的学生常常会因本国文化的干扰,利用本国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惯性的进行日语应用和理解,因此,本国语言和本民族的文化规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学者的日语知识学习和应用。例如,在遇到熟人打招呼时,国人往往会说“有事啊、去哪啊、注意安全”等用语,而日本人却会不同,他们往往会说[今日は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不错啊”、[お出になりますね。]“您出去吗?”等,这种轻松自如、漫不经心的招呼语言,不但让人觉得非常自如,而且还能让人感觉非常的亲切,由此可见,文化支撑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问候和交际方式。因此,我们只有在对语言文化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源支撑进行对比和匹配,才能在日语学习中有效克服因文化和传统不同而产生的语言障碍。
三、对日本语言和日本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交叉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已经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对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予以尊重并进行正确的理解。为了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跨域因文化而产生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者重点进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和培养。
尽管绝大多人都懂得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但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误解、矛盾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因此,对异国语言进行熟练、巧妙的应用,深入理解和学习这一语言背后的文化规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但能够拓展学习者的视野范围,而且还能让他们对异国语言内涵和文化精髓进行了解,能有效避免文化障碍和交流障碍的产生。
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中国和日本是依水相邻的两个亚洲国家,两国人民都是属于黄色人种,甚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汉字----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但中日两国人民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譬如,相见时,国人喜欢握手,而日本人则不同,他们更喜欢用鞠躬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在语言表达中予以反映。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整体性问题,绝非能够通过语言句法、语法、词汇和文字等的学习而获得解决。如果跨文化交流者无法对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形成充分的理解,就会很难顺利、有效的通过日语的使用来完成信息行为的传达。社会文化、民族价值观念与语言的使用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权利、社交关系、自身社会地位和作用等因素。在跨文化交流时,如果交流双方想要取得更好、更有效的交流效果,不但要学习异国的语言知识,还要学习其社会运作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知识,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隐藏着的各种“文化规范”知识。
在日语应用中,微妙的语感和暧昧、情趣丰富的表达是日语运用的突出特点。这种语感和表达方式是对日本民众心理、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是日本社会文化的寄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暧昧的表达方式往往也会引起各种误解。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因暧昧的表达而引起尴尬甚至误解和矛盾的事情。例如,曾经有位同学邀请日本国籍的教师同其一道为某企业做商业推广,日本国籍的教师对此回复到:“私って本当に行ってよろしいんですか”。学生当时不禁自喜,而后当这位同学去找教师确认时才发现其实这位老师当时就拒绝了,学生这才明白“私って本当に行ってよろしいんですか”看似惊喜,实则为拒绝。这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他们通常很少会耿直、生硬的拒绝邀请,而是会通过模糊不定、委婉含糊的词语拒绝他人,这样既能让对方面子上过的去,还能不受人以口炳。
结语:总而言之,在日语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对日本文化的适应感,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日本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应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跨域语言研究的传统范式,在探索语言教学法和学习法的同时,努力研究文化与语言直接的融合情况,并在课程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只有这样语言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湾边防检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