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的实践研究

2016-04-29浦海涛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根据高职高专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怎样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本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地域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方特产等方面介绍了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到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同时,总结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与本科艺术院校相比,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这是地方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根据高职高专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努力探寻与名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开辟出根植于当地地域的特色培养目标及方案,才能寻找出与名校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空间,使自身的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特征,培养的人能有效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是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准确定位地域文化特色并使之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是地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由淮安财校和淮海工贸学校合并升格而来,于2007年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淮安地区第一所开设广告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分布在淮安及苏中、苏北地区,尤其淮安地区的各大小广告公司都有江苏财经毕业生的身影。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校毕业学生踏实务实,基础素质较好,设计能力较强,尤其“能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中汲取创作元素,设计作品有淮安特色”。这与学校多年来坚持的地域文化与广告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着密切关系。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向学生输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习应与传统及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观点,培养学生对淮安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明清以来的漕运文化及由漕运文化衍生的淮商文化、淮安名人文化、淮安美食文化、淮安地方戏剧文化、淮安农民画等充分融入到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地方特色文化与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从形式到内涵的结合与应用。

一、漕运文化与广告设计课程结合

明清时期淮安是当时全国漕运总督府所在地,漕运发达,商业鼎盛,市井繁华,由此而产生的漕运文化影响至今。漕运文化可以说是淮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主导文化体系。由于历史的变迁、城市的衰落,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但这些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淮安悠久历史的见证。如今探寻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为认清淮安历史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之路,也为淮安这座古老的城市现代形象设计搜集了丰富的创意资源。针对当地独具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招贴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中一直设置着以漕运文化为主题的淮安城市形象宣传招贴设计这一特色课程。漕运主题招贴设计体现漕运文化在淮安发展历史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影响,宣传淮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教学中选择考察典型漕运文化遗迹:里运河河下古石堤、京杭运河上现存的唯一明代古闸---清江大闸、中洲岛的清江浦楼、新建的漕运博物馆、楚州区的河下古镇景区、淮阴区的码头古镇等,与漕运文化相关的一楼一阁一砖一瓦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内容,就像一种教学道具,启发学生思索。从中提取特色图像,如古朴幽深的石板路和街巷、曲折回环的河渠、瓦椽不整且隔扇半朽的古民居和古店面等等。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归类特色图像资料,点点滴滴的了解和研究,分析图像本身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特征。再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结合图形设计方法与途径,进行图形创意。对漕运文化的考察学习除了能给予学生真实的设计素材,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启迪作用,还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他们对淮安漕运特色文化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自己设计风格的形成都有很好的促进意义。

二、名人文化与广告设计课程结合

人文气息浓郁的淮安自古名人辈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造就了淮安城市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比如“兴汉三杰”之一的军事家韩信、“击鼓退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抗英名将关天培、汉赋宗师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等,特别是举世伟人周恩来总理也在淮安度过了幼年和童年时代。研究这些名人,也就了解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精神、情感和价值观等。通过对名人文化的研究和信息整理,了解名人朴实、坚韧、爱国、奉献的精神,向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招贴设计课程中,关于淮安名人的主题宣传招贴设计一般选取不同历史时段、不同领域的典型的人物及事迹进行招贴设计,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要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放调研问卷,梳理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然后以名人典故为设计背景,结合招贴设计方法进行主图形设计与版式设计。学生针对淮安历史文脉及名人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中有的将名人与名篇以文字语言的方式一一列于画面上,显示淮安的人杰地灵;有的则以名人的名字汇成河流,显示了淮安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积淀之河;通过名人事迹、性格、喜好物品、贡献等提取文字和图像等同构排版勾勒出名人的形象,体现浓郁的文化内涵。名人文化与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研究淮安名人文化的同时接受了爱国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努力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名人魅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引导他们学习的名人,继承民族精神的不熄火炬,使民族精神文化生生不息。通过对名人进行考察研究并总结提炼升华的做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

三、淮扬美食文化与广告设计课程结合

淮扬菜历史悠久,是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它的形成与漕运、河务、盐运密切相关。江苏的淮安和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因为淮安所处的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淮扬风味的菜肴伴随漕运往来、各色人群的流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应当说,一部淮扬菜史,就是一部淮安人的生存史、奋斗史、发展史,也是一部淮安文化史!淮扬菜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与良好的形象,这是一笔无形的、及其宝贵的财富,充分利用社会上广泛的认知度开展形象宣传,十分重要。对淮扬菜的宣传不但有利于城市经济建设,也有利于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淮扬菜的鲜明特色,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设计专业二年级开设的“标志与VI设计”课程中,安排了淮扬菜宣传标志设计及宣传册设计课题。列举经典菜肴,详细介绍其特色与烹调方法,再拓展到其他领域。根据“淮扬菜”主题,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运用艺术手段,把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给它应用到宣传物品上,如相关系列的宣传折页、包装盒、便签......还有CD视频,将淮扬菜的最大特点呈现在大众面前。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对淮扬菜的体验及对淮扬菜的相关调研来感受淮扬菜特色文化,并能以较好的方式宣传出去,为大部分学生毕业承接项目设计打好基础。课题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淮安特色淮扬菜馆,亲临现场使学生们既新奇又兴奋,对于书本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淮扬菜食材及辅料等加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课题设计的灵感。在招贴设计课程中增加以淮扬菜为主题的宣传海报设计,学生充分调研淮扬菜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与良好的形象,着重点放在淮扬菜的味“鲜”、形“美”和一个基准“一心为民”上。利用社会上广泛的认知度开展形象宣传,让淮扬菜成为城市名片,使观众从中品味淮安的悠久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对淮扬菜的文化渊源、地区分布、菜肴特点进行分析整理,提取淮扬菜不同于其他菜系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味形成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切入点,通过招贴设计的形式来反映淮扬菜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有的学生设计的LOGO由“淮扬菜”三字变形设计而来,字体图形化的设计富有形式感、趣味性并极富美感,图形与盘子同构,让人联想到装着色香味俱全的淮扬菜的美丽盘子,产生品尝菜肴的欲望;有的学生设计的招贴主图形以手绘菜肴的食材图形为主,进行创造性的组合,配置以富有形式感的版式设计,形成淮扬菜系列宣传招贴,不仅从品质上宣传了淮扬菜和淮安这座城市,也在视觉上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城市宣传作用。

从2013年到2014年,广告设计老师将相关课程与申报获批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淮安特色图像在城市形象宣传海报中的应用”课题相结合,将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与广告设计课程联系起来,产学研结合对于探索及保护淮安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本地区文化积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在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讨论中,师生围绕广告设计及其内涵进行探讨与研究,最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逐渐取得了人们的共识。犹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一样,对于一所大学,其校园文化氛围及特色办学理念的传承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如何将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中,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历史及文化内涵的传承不应只停留在单纯对历史及文化的完整保留及追忆上,还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设计思维方式赋予地方文化以新的内涵。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对课程设计的创意和建设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切入口,设计为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服务,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专业办学理念。本文所总结出的当地漕运文化、名人特色文化及淮扬美食文化与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结合是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尝试并坚持的特色做法。从教学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SJD718。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