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模糊限制语的社会文化特征

2016-04-29张勇

知识文库 2016年20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赋予语言内容。模糊限制语是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其必然反映出某些社会文化特征。本文以汉语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探析滋生其广泛存在和使用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社会性”。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社会是由不同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等各种集团组成的,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人们使用自己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体系的具体表现(孙中宁,2011)。社会学家们认为,必须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比照性研究,才能广泛地揭示语言的“社会性”,加深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功能理解(顾嘉祖,2002:71)。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探析汉语模糊限制语的社会文化特征。

2.群体认同

中国文化中的群体认同原则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此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这一文化特征对个人赋予的主要是义务和责任。总之,人是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徐行言,2004:83;陈翔,2008)。

这一文化特征具体到人际关系中就是要为集体着想、为他人着想,要把非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是说,不能损人,更不能利己。而具体到言语交际活动中,则是说话时要尽量多让别人得益、尽量多赞誉别人,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贬低自己。汉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常常反映出这样的社会文化特征。例如:

(1)A:你这么快就把这些活儿干完了,效率真高。

B:这些活都很简单,你来做的话根本要不了这么久。

例(1)中,无论是A还是B,在说话时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A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尽可能地赞扬B做事的效率很高;而B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现得十分谦虚,同时尽力贬低自己来赞誉A。

3.非对等式社会关系

封建等级秩序及儒家思想对人们人际关系的影响依然明显。在汉语交际活动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封建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上下关系、内外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其中,封建等级秩序中的上下关系秩序的影响最为深远。根据杨席珍(2008)的分析,上下关系是系统内部存在权力差距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关系严格遵守封建等级秩序,这种关系是尊卑长幼关系。这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社会地位成为人际交往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个人会依据自己与别人的地位对比或权力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而具体到语言之中,下对上说话时则是小心翼翼、言语谨慎,时时表现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受这一非对等式社会关系的影响,处于劣势的一方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而处于优势的一方的表达则相对来说绝对、极端、武断。从一定程度上讲,汉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标志着垂直式社会关系的存在(岑群霞,2006)。

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徐行言,2004:82;陈翔,2008)。也就是说,要严格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的等级名分去处理人际关系,确定对他人的不同态度,交谈时要遵循相应的节仪。

这一群体认同和非对等式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在言语交际中则表现为:交际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赞同、喜爱和认可。无论是表示正面感情的场合还是表示负面态度的情况下,说话者常常克己尊人,采用抬高对方的语言手段,即说话时最大限度地让对方受益、最大限度地赞誉对方。汉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折射出这样的社会文化特征。例如:

(2)学生:老师,请问您看完了我的论文了吗?

老师:结构基本上很好,内容嘛可以再适当充实些。

例(2)中,学生想知到老师看完自己论文后的评价。老师在回答中最大限度地抬高对论文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受益。人人都知道论文的内容需要充实意味着论文还是存在问题的,但是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连续使用了五个模糊限制语,即“基本上”、“很”、“嘛”、“适当”、“些”,缓和了话语的语力,充分体现了其最大限度地赞誉对方的特点。

(3)秘书:经理,请问您明天下午能否参加我们的座谈会?

经理:参加不了。

秘书:明天晚上的晚会您有可能来吗?

经理:也来不了。我刚才给你的材料做完没有?

秘书:恐怕还要十分钟左右才能完成。一做完我就给您送过去。

经理:行。

例(3)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体现了说话者社会地位的差别。在汉语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级别相对偏低的一方时常使用模糊限制语等间接的语言形式,而偏高的一方则一般采用直接的语言形式。等级差异主要包括社会地位、长幼、性别、年龄等的差异。模糊限制语在类似语境中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语非对等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又如:

(4)经理:小王,你工作表现得不错啊。

小王:经理,那是应该的,而且我做得很不够,请您以后多给一点指教。

例(4)中,小王因工作表现突出而得到经理的表扬,但是其在回应经理的表扬时使用了“应该的、很、不够、以后、多、一点”五个模糊限制语,竭力贬低自己,让其表现得很谦逊。模糊限制语在这里的使用很好地反映了操汉语的民族长期受群体认同思想、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化特征。

(5)虽然我这次的分数比你高,但是总体上说,你的基础比我强很多。

例(5)中,说话者的分数比听话者的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故意克己尊人,采用贬低自己、抬高对方的语言形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显然体现了说话者为他人着想、把非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社会文化特征。

4.结语

社会文化背景为模糊限制语的广泛存在注入营养。汉语模糊限制语的广泛使用反映出操汉语的民族长期受群体认同思想、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