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6-04-29傅怿辰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在逐步取代报纸、广播和电视信息的传播,在社会的各项事务中都占据了主要作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加剧了社会各个层面结构的变化和发展,面对如此迅速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往和活动空间被大大地拓展了,大学文化也不再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封闭性和独立性。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倒”了大学的围墙,使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网络使大学文化走出“深闺”,也是社会文化走进校园。同时,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抹新的景象——“文化反哺”。
一、“文化反哺”的定义
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关于“文化反哺”的定义是由周晓虹在研究中提出的定义:所谓“文化反哺”是指在文化传承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和“嗷嗷林乌,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文化反哺”实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文中就提出了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三种文化传承方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这篇文章中,她将“后喻文化”概括为一种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传承方式,区别于以往的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和同辈人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
二、自媒体时代中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网络的广泛使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去了无限机遇
1.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富有更强的主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五个“一定要”的要求,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其中,在第三条里明确指出:“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青年是最具有创新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模式从以往的线性社会化模式转变成网状社会化模式。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较为闭塞,社会相对封闭,传播媒介相对单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和手机等新型媒介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的途径和载体。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快速地搜寻到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很容易地接触到世界各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及时把握各种各样的资源信息,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作为“90”后的大学生,他们也有这自身的特点:比较自我、个性张扬、责任心较弱、干事情凭新区、自负、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灵气足、创新能力强、信息获取能力强等优点。网络时代中,“90”后的这些特点被凸显的淋漓尽致。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更加具有话语权,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发挥,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2. 媒体时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工作思路,探寻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使用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少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学生也无法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探究。课堂教学环节也通常按照教师的套路来,所有的流程都是设计好的、固定的,没有过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一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要怎么做就怎么做,缺乏自主权和主动权。
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多地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究适合现阶段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特点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3. “文化反哺“背景下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相互尊重
网络时代下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播途径,区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途径被概括为“文化反哺”——一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新型文化传播方式。在师生关系中,正如孔子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而催生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状态。这是一种反向社会化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再单纯地只是被动接受者和主动给予者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的、平等的、合作的、促进的关系,“教师绝对优势”地位被取代,“教师绝对权威”状态也受到了挑战。
(二)网络的广泛使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1. 虚拟世界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一方面造就了一个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和主体思想的大学生群里,可是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目标层次化、价值判断呈现多重标准;互联网中的信息垃圾是部分大学生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网络的虚拟交往也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带来负面影响。这些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立场不坚定,政治动摇,给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效应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扭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认为信息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一个反映。随着网络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逐渐增多,信息传播能力极大地增强,使人们享受丰富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选择困难。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加速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扭曲,也使得大学生获取的知识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体系支撑。
3. 网络环境下呈现出了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观念的缺陷,方法的不足和知识的短板
自媒体时代的新型网络环境下,部分老一辈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观念更新换代较慢,无法跟上现在的步伐,从而使得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主体欠缺了契合时代精神和青年特点的时代新知。在现实工作中,虽然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我们需要抢占新媒体平台这个阵地,但是由于对平台的滞后性认识,以及对于技术手段的掌握不够娴熟,往往无法站得稳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出现教师刚刚了解相关网络平台,大学生们已经更换了自己的“阵地”。
三、网络环境下“文化反哺”现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启示
1. 更新工作观念,强调“为学生服务”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题意识,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并努力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凸显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积极占领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阵地,切实地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单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将学生看做是自己的服务对象,真正地为学生办实事,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2. 改变工作方式,加强所谓的“隐性教育”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反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主动融入到网络文化的大潮中去,充当起隐性教育的角色,采取一些隐蔽的方式来传递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相比于传统的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是学生消除不平等或者逆反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3. 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自身媒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北师大的讲话中提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网络环境下“文化反哺“现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当下的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深入思考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开展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媒体新闻素养,实现终身学习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