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6-04-29连小燕苏榆淇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蚁族”的程度,对蚁族”出现和该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和“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当前就业问题的关系的分析,并通过调查与分析从而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从“蚁族”这一视角出发,就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蚁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蚂蚁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青年学者廉思在2009年其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中将其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大学毕业生高知识,低收入、聚居是该群体的典型特征。2010年12月,廉思又出版了《蚁族Ⅱ——谁的时代》。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蚁族”现象有恶化趋势,“蚁族”已沦为了社会新底层。另一方面,伴随着有增无减的、汹涌的“毕业大军”,我们迎来了史上的“最难就业季”。“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实质上的联系,探究“蚁族”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名为“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为充分了解大学生“蚁族”现象的相关情况做好准备。

1.大学生对“蚁族”的关注和了解程度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指出,“蚁族”人群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城市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工作,有的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三千元,很多人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居住在北京的“蚁族”约有10万余人,称为京蚁(北京),还有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和穗蚁(广州)等,全国“蚁族”估计有100余万人。在这个日益壮大的高考队列和有增无减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015年的“蚁族”数量会比2009年的多。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去关注“蚁族”这一青年群体,从而思考如何去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2.关于“蚁族”出现和形成的原因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27.45%的人认为个人能力、意识等主观问题是成为“蚁族”的主要原因,而72.55%的人则认为主要是房价偏高、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

关于“蚁族”群体的形成和出现,不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都与“蚁族”的三个典型特征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本调查报告将以调查问卷结果来分析“蚁族”出现和形成的原因。

2.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选择欠缺理性分析

廉思在《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一文中提到,课题组对“蚁族”专业分布的调查显示,调查数据显示,“蚁族”中,理工医类专业最多,且应用类热门专业依旧受“热捧”。在多数人眼中,聚集了众多学子和家长注意力的热门专业往往与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挂钩。因此,高校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大量开设各种热门专业,而很多准大学生也会只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来选择专业,缺乏对自身需求、社会需求的理性分析与考虑。但是,读了热门的专业就一定会有好的就业前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调查报告(图1)数据显示,49.02%的人认为大学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脱节是造成“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市场岗位的增加并未与专业的扩招成正比,因此,大量热门专业毕业生被滞留,或是分配到劳动力市场的底层。

2.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多为临渴掘井

从调查的数据(图2)可以看出,最多人认为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虑就业问题是最合适的,其次是大二、大四、大一等。

考虑就业问题,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蚁族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指出,其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仅有30%的“蚁族”在大学期间做过详细、专业的职业规划,其余的70%左右的“蚁族”仅有初步的规划,有的甚至没有规划,偶尔有规划念头,却也是一闪而过,即便有,也未能和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相结合,不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导致规划不科学,缺乏可行性。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进行职业规划,明确市场未来的人才需求,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3就业观念具有狭隘性,对工薪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图3)可以看出,最多人关注的是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其次是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的稳定性等。

职业未来发展空间、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的稳定性等固然重要,但对于刚从大学校园走进社会的毕业生,最为宝贵的无疑是经验和能力。古人云,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事实上,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却并非是一定要在工作环境好的、具备良好职业发展空间的地方。

此外,部分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对工薪的期望值过高。调查问卷中关于“初入职场,您对工薪的期望值”的调查数据,大多数人的工薪期望值为3000至4000元。能力是衡量工薪的一个标准,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愿意付给我们薪酬的高低。而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工作能力一般是不高的,既然如此,招聘者又怎么会给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鸟”高薪。

4.从“蚁族”到大学生就业——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4.1做好职业规划和加强职业指导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进行自我评估,清楚自己的定位,与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结合,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就业前的未雨绸缪。不要因为缺乏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在进行职业目标确定时,产生盲目自信或者失去信心妄自菲薄的心态,在主观和客观不能很好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目标的确定,导致职业目标缺乏科学性。

除了大学生要进行职业规划外,高校还要给予相应的职业指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高校的职业指导在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显得极为重要。高校的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的市场需求,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提高职业规划的质量。

4.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大学生经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在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时,不能只关注公司的规模、环境和待遇,而忽视职业对应聘者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的发展趋势。

2、相对于人才趋于饱和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中西部的条件虽不及东部地区的好,但是目前正处于大力开发阶段,该阶段最重要的、最急需的是人才,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空间无疑都是很好的。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期,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当一名村官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不一定要在大城市,回归农村,为农民服务也不失为一条实现就业的好途径。

4、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所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

4.3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保障政策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是一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很好的方法。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信息来源主要是媒体和互联网,利用媒体技术来传播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主流。因此,创新就业服务,利用微信平台来促进就业已被认可和接受,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山东省青岛市依托微信平台,打造大学生“掌上就业”新模式、重庆市北碚区为高校毕业生打造个性化的微信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

(作者单位:1广州商学院2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