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文言文复习备考策略

2016-04-29王晓婷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古文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纵观近几年陕西中考语文文言文考题,不难发现,主要考察以下知识点:划分句子节奏、解释加点词语、辨析一词多义、翻译句子、解读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分析、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等。据观察,考生大多对一词多义辨析考题失分严重,特别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不能依据原句做出准确的辨析和判断。为了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词语、合理运用,减少失分,对文言文词语知识提出以下复习建议:

一、梳理人教版语文1——6册文言文常见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标注课文出处和词语意义,让学生进行记忆。如:文言词语“尝”,在课本上多次出现:《岳阳楼记》“吾尝求古仁人之心”、《陈涉世家》“尝与人佣耕”、《伤仲永》“未尝识书具”等篇目,在复习时反复回顾课文中出现“尝”字的语句,比较分析理解,从而强化记忆,使学生对“尝”是“曾经”的意思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在考题语段中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该词在课文中哪些语句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可否用同样的意义再次做出解释。如:《资治通鉴》节选文字:亮尝校簿书,主簿扬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其中,“谏”可链接《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是“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使”可链接《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是“派”的意思。“劳”可链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使﹍﹍劳累”。“躬”可链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亲自”的意思。

同时,归纳整理文言文常用的虚词:然、若、为、以、而、于、之、乎等,对每一个常用虚词的用法意义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再将六册书中含有该词的句子整理出来,分别辨析具体语境中虚词的用法意义,在对比中反复思考辨析,从而牢固掌握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如;“之”,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于定语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或“它”。

3、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补足音节,无实意。

可搜罗整理课文中出现“之”字的词语,辨析如下:

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含有“之”的语句,体会辨析其用法意义,起到举一反三之用。

二、技巧解决文言虚词

(1)看语法结构

如:辍耕之垄上,“之陇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陇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实词,不是虚词。

(2)找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3)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于段,句于句之间衔接过度,起承转合,常有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哎”。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虽表示商量,实则是命令语气,译为“一定”“必须”。

总之,文言文阅读重在多读、多记,常积累,培养语感,再加上合理有效的复习方法,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