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6-04-29何骞
现今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崛起与发展的速度站在时代进步的最前端。与此对应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也在高校教学内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结合高校实际教学情况,探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我国的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在社会计算机水平提升发展的途径上可谓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展开讨论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将从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问题出发,继而结合实践教学的基本含义,针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现阶段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问题
就目前国内高校专业设置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谓是国内最大的工科专业,而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毕业的不少学生也成为了社会计算机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无论是对于高校、学生,还是社会层面而言,计算机教学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命题,如何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计算机人才也是高校内部一种急需解决的重要教学问题。结合实际而言,目前高校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上,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内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较为落后,且专业知识范围过为宽泛,各个高校之间的学生培养方案也基本雷同,并没有针对性、具有特色性的培养制度。其实计算机技术的领域如果进行细分的话,应该是可以进行归类分类的,而目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往往忽视了方向的细分,或者说分类的选择性不多,这就造成了学生学得往往也不精,不够有针对性,方向性不够明确。
其二,高校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实践能力较为缺乏,校内也缺乏供其实践操作的合适的实验环境。而对于学生而言,受教的最终目的是将其所学用于实践操作之中,因此如何在校期间纯粹地汲取课本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那么最终就无法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合格的计算机人才,更加无法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其三,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高校内部缺失针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化的社会就业环境中,计算机软件人才要想在就业环境中取得成功,光凭借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还应当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在文化层面、德行层面等都注重自我修炼,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
二、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我国教育部曾针对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在此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在选取该专业学生就业的时候,对于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极为看重的,特别是一些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需求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不仅关注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层面的知识掌控能力,对于项目实践能力更是提出了高要求。总的来说,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了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站在系统的观点上去看待。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具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高校一方也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系统性特征,应当了解到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向往往在偏重上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可能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的则可能更为突出工程兴趣、工程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也应当有针对性的奠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向。
具体的,目前实践教学的落实进程中,主要强调的则是课程设计方面以及课程实验方面的安排,其中前者往往是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校内现有条件,针对学生受教特征进行的课程设计,而后者则是依据课程设计,开展课内试验和独立的实验课,课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此来补充课堂教学所不能传授道德技能知识,而独立实验则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对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有效衔接。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改革措施
1.将教学计划与课程合理设置作为改革重心
对于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而言,严谨的教学计划与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可谓是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的重心所在。具体的,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两方面,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做好教学安排。
首先,应当最大化保证教学计划的弹性,以高校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一方而言,应当以提高实践课程质量,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为出发点,制定相对完成以及独立的专业性教学计划,促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安排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计划的设计工作中,校方应当了解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征,之后才能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特色,最终能够达成专业的教学目的。
其次,为了保证课程设置能够充分合理,高校可以结合每次具体不同的教学计划来设置不同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社会上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教学课程不注重更新与进步,那么课程内容很容易与社会实际发展脱轨,学生也会无法习得最先进,或者说最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另外,高校一方在设置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应当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专业课程实验为依托,建设和实施综合性课程设计,达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水平。以此为依据,去调整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目前计算机专业课应该设置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等。
2.从市场需求出发
每年从高等学校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数不胜数,但大批用人单位仍然找不到合适人才,这种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特别使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如何使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价值,充分彰显个人价值,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立足点,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换而言之,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前提,应当就是想了解社会需求的要点。
3.争取优化实践实验的教学环境,并加强相应管理评定工作
一方面,高校内部应当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教学环境的优化工作,从而为学生进行实践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自学与受教环境,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验巩固实践知识,也能够在一个实验环境中增加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处理项目问题。另一方面,无论高校设计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针对实践教学活动制定出对应的监督评价机制,从而能够从机制的角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的,要想针对实践教学制定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应当使所有行为都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不同层次的巡查、反馈体系,比如各级领导可以针对性地组织专门的检查小组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监督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和指导教师工作情况等。总的来说,一切监督与管理工作,都是为了有效的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避免实践性课程流于形式化。
四、结语
当前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协助与推进,因此高校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就必须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使受教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具体而言,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进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应当强调实践环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利用实践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要想真正发挥实践教学活动的作用,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还任重道远。
资助项目:(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5BGD009。(2)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城院发〔2014〕30号 -28。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