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6-04-29文琼芳
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基础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教师要运用创造性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仔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内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
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营造一个广泛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在前面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弱视”。学生的心目中仍然把生物摆在“副科”的位置,要求他们课后再花时间去复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尽可能的记住重要知识点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物学教学的内容,创设情境要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能接受,乐于参与。为此,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在积极参与中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学习第六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儿子2岁的时候,我领他去公园玩。在草坪上,儿子拿面包给小草吃,说小草饿了。我说:“小草不吃饭,喝点水、吸收一些空气、晒晒太阳就饱了。”儿子瞪大眼睛,不解地看着我。同学们,你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灵活地引入新课。
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争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三、运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
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时,课本上主要是用黑色塑料袋及锥形瓶两对装置来做两个实验,比较繁琐,我让学生采用了2013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中黄湘秀老师设计的一个简易装置,这个装置是由大的矿泉水瓶和洗洁精的按压泵外连橡胶软管和玻璃管组成,实验材料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一个装置可同时探究课本 上的两个实验,并还能进行重复实验,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个实验的操作有什么疑难问题,来降低学生对实验的操作难度。并建议学生结合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探究。
①.将此装置放置一昼夜。
②.将橡皮软管分别插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按压按压泵,仔细观察并记录两个试管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讨论相关的问题。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呼吸作用是“活细胞”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合作意识。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归纳出结论,每小组请一个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完成探究一的实验报告,并展示实验结果。
﹝探究二﹞植物的呼吸消耗氧气
实验过程:①将烧杯里的蜡烛点燃。
②将玻璃管伸入小烧杯中蜡烛的另一侧,将两瓶中的气体压出,并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③.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④.小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同学还设计了其他方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深刻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而且自制简易实验装置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培养学生树立“废物利用”、“因陋就简”、“瓶瓶罐罐做实验”的精神,是大有好处的。这种精神正是未来人才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良好素质。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多彩课堂
现代教学媒体不但具有直观性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具有刺激学生注意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展示、操作、演示课堂媒体的行为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有一种要求参与演示的欲望。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标本、模型、图片、实物、音响、影像等,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一)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澄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