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挑战
2016-04-29付博涵
现如今,微博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媒体传介,以其“即时、简洁、便捷”的特性,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受到了思维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追捧。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诸多优势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研究和运用这一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挑战。
一、微博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
(一)“微博”为喜欢新事物的大学生提供了强大功能
从“微博”的技术特点看,它给喜爱新事物的青年人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微博” 简单易用,更加便捷;网络社区功能更加强大,只要点击“跟随”, 即可即时接受被“跟随”者发布的任何信息;原创功能强大,即时性更强;等等。如果说“微博”从技术层面提供了强大的社交功能,那么,正是这种强大的功能,迎合了大学生的广泛需求,特别是对受持有浓重传统观念的中国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者支配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微博”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微博”作为全新的网络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思想和活力的平台,在那里,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引路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他人的影响力。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以传统说教、僵硬管理为主,服务意识、互动意识落后,因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年龄智力特点的影响,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也不懂得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微博”能够满足大学生情感活动发展的需要
网络虚拟世界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在其中容易表露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能方便快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效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换。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很难做到对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及时有效地跟踪关注,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去“BBS 社区” 、“QQ群” 等网络服务中寻找寄托,而不受时间、空间、载体限制的“微博”,更是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技术平台。
二、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微博挑战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伦理道德往往难以胜任其使命。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为人们利用网络打开了又一扇大门,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微博行为会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但同时也给伦理道德带来了多重冲击。当人们对微博进行评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样就极易出现辱骂、对骂等现象,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不仅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也挑战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微博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随着微博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在微博平台上,教育者同受教育者一样,仅仅是微博的普通用户,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接收信息,这就一改以往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当今,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追求时尚信息,对教育者上课所授内容往往缺乏兴趣,而成为其他“意见领袖”的追随者,这就使得教育者的形象被模糊或边缘化,进而处于“失语”和“缺位”这一尴尬的境地。在微博环境下,受教育者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被迫接受灌输,也不会再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去认识某一理论、形成某一观念,而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就冲击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微博弱化了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据指导地位或具有统治作用的思想学说。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在微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主流价值观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微博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为大学生利用网络提供了便利。微博在带来海量信息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其中不乏有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落后道德观念,在没有经过“过滤”和“筛选”的信息面前,各种各种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涌入大学生的头脑,充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去,极易引发他们的认知偏差、削弱他们的道德意识。
(四)微博加大了校园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
第一,微博信息内容复杂、多元,加大了校园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在微博系统里,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登陆微博,进而发布个人状态、转发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评论社会热门话题。微博在高校的运用,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充斥在微博空间,数量大而庞杂,高校很难监控到每一条信息,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是无从验证,极易造成信息的污染和泛滥。第二,微博传播速度即时、快捷,加大了校园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这种“裂变式立体化”的传播,通过“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依靠“评论”和“转发”的功能,会产生一个强大的舆论效应,而这却远远超越了高校现有的监管范围。当今,在微博的快速传播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