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效课堂

2016-04-29周园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从古至今,中国教育逐步完善,教学方式也得到多次变革。但何为高效课堂的争论一直不休,特别是在高三这个关键的复习阶段。

一、课堂验证

部分高三学生认为教师不应让他们在课堂上做练习、抽查默写,这是浪费时间(认为课后不做是他们自己的损失),而应该多讲练习,多传授答题方法,最好是能一步步地列出来;可是其他学生又认为课后要应付一大堆理科作业,根本没时间管语文......确实众口难调。其实,仔细想想便会发现,前者一般都是比较自觉的学生,他们能均衡分配各科时间,课下会做练习,于是课上做题便成了他们口中所谓的“浪费时间”。对于这种顾虑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可是纵观全局便会发现,有多少学生能如此,课后布置的作业,课前检查,完成的往往寥寥无几,此基础上的练习讲评,还有效吗?

如今的课堂,已不是40分钟满堂灌了,特别是复习紧张的高三阶段。一位高级老师说得好,“你讲40分钟就等于什么都没讲”,对啊,学生精力有限,他们消化吸收一整节课的内容需要有个过程,而且听得懂不一定会做,方法告知了,一定要当场验证效果。况且直接把步骤把黑板上,让他们当场练习四步还是会有人漏一步,更别谈课后再做了。所以,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课堂形式

何为高三高效课?是教师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习好(此后提到均用“教师为主”替代)?还是学生自主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好(此后提到均用“学生为主”替代)?前者被定义为“太实在,教法单一”,后者也有被说成“花架子多”。各有各的说法。有老师认为“高三不同于高一高二,只能实实在在的讲题,不能搞花架子。就应该瞄准怎么能得高分,学生其他能力再多再高,得分能力不高也进不了好大学,这是事实”,“有些老师就算是课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发现问题,可是在最后总结方法的时候,还是又回归到了自己灌输方法,这样的话,前面的探讨不是花架子又是什么”......可是其他老师认为“教师只注重高考只是与技能显性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隐形能力的培养。这些隐性能力恰恰是能促进学生掌握高考知识与技能、提高高考分数的能力,也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核心要素”,“学生自主探究中的感悟、体会、摸索,首先能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活跃起来,远离昏昏欲睡,还能让他们对方法的获得印象更深,不用再每次做题时先回想老师讲得方法,再一步步套进去”......

谁能说各位老师讲得都无道理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年轻老师,我反驳不了任何一方,只能谈谈自己的拙见。

凡事都有利有弊,不能说前者一定完美,后者绝对有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学的主体学生和老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是教师角度,对于“教师为主”,确实是省时又省力,备课省时省力,课上也不会出现太多的意外,好掌控,操作性强,对于年轻无太多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确实是非常适合的。如果“学生为主”,一整节课给学生的探究很多,不能预知的突发状况太多,这就需要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掌控,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

其次是学生角度,“学生为主”,一定是一以贯之的,从高一到高三,如果高一高二都是“教师为主”,到了高三这个关键重要阶段,突然的转变会不会让某些学生适应不过来,这也不能不考虑,很多学生在该讨论时聊天,没有自律性(当然,这又涉及到了教师的威信),不配合,效果自然就出不来。

所以,综合看来,关键还在于教师这一主体,高效课堂首先是教师要有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史哲不分家,多读书,广涉猎,满腹经纶,能引经据典,首先在知识方面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能在最初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从而深入学习。当然,光有学问也不行,还得懂学生,抓住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完成一堂有效的课。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