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素质和有效教学的关系
2016-04-29钱敏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专家们强调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然而走近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像某些专家所设想的那样美妙。中学历史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线的历史老师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
在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普遍认为以前更多地是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考试价值,学生想要得到高分就必须认真地记忆、理解,也就是俗称的“背多分”。但这一过程却使历史知识更地地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在他们日后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时,历史知识的积淀成为他们做出选择的有力支撑,发挥着对他们成长的积极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并为其提供借鉴,因此不断降低中学历史学科的难度。但难度的降低换来的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轻视,学习要求的降低换来的是历史知识在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中的悄然隐退,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感悟也达到了新的低点。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没达到某些专家们所设想的预期效果。
这导致了专家们在不断地强调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成长及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同时,也不断指责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对历史学科体系,对中学历史教学甚至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种种非难。
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从外部看是由于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课程间的结构平衡,进而导致了历史教学在分享学校教育资源时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从内部看是由于历史课程内容及考察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历史课程内在魅力的下降。
赵亚夫先生认为:“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 教师“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教师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教学,而教学研究要有质量、有效益,就一定要与教师的学科教育观相联系,教师的专业化理应不断深入。”所以,要解决真实课堂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无力去解决影响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其他因素,应该先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教师的素质的内涵,包含了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起码素质,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仅就笔者在多年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体会最直接的,即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角度谈几点想法,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教学理论、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提高专业修养,培养兴趣,提高专业知识以外的素质,加强交流、改进教法,教后反思、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去促进自身专业素质自我提高。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样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如何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怎样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如何对待历史学科“学困生”?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视历史学法指导?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认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办法。
目前中学历史教师的现状是,很多教师,包括许多青年教师刚开始从事工作时还充满激情,奇思妙想不曾终断。可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没几年就转变为不善于动脑筋的教书匠了,只知道重复前人或老教师走过的路,只凭老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让自己的大脑永葆青春、充满活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历史教学的规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不断学习、提高专业修养
高中历史新教材,其中的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历史知识,也有政治常识,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学科知识。历史新教材非常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综合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和更为全面的除了纯历史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其他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了解其他学科前沿知识的概况,这样才能适应历史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比如,对于高中必修三“灿烂辉煌的文学”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屈原、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举一反三地信手拈来。也要求对苏轼、辛弃疾、关汉卿等词、曲大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于中国四大名著内容能知之一二。这样的一堂课既能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则有可能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则更涉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很多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每幅地图的解读、每一区域的历史发展历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地理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要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培养兴趣,提高专业知识以外的素质
一个兴趣广泛并有所特长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受到欢迎,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虽然我们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任务中可能有人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教学高中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情况则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适当给学生介绍当时的外交趣闻则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教师如能临场发挥写几笔书法、唱几句京剧,则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展示教师的人才魅力。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同时,作为文科教师,中学历史教师如果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有一定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进而产生“崇敬”心理,这对于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教师也可藉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探索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交流,改进教法
首先,要多与老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知识包罗万象。当遇到不好处理的问题时,老教师的经验也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当遇到其他学科难解知识时请教其他学科教师将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再次,要加强与其他学校老师的交流学习。学校经常会举办到外校参观学习的活动,我们一定要多多参与,以取长补短。也可通过网络学习更大范围更多老师的经验。
历史教学是外向型的。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多学习。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交流才能产生启迪或省悟;交流才能发现不足。每一次交流研讨都会留下思考,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通过听讲座、集备、说课、听课、评课、片断教学、专题研讨等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如经常在教学的空余时间,及时找听课教师尤其是学生多聊聊天,对提高教学水平是大有益处的。目前一些学校搞的公开课,许多老师听完课后,要么不作声,要么都讲好话,很难听到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学校把听课、开课只作为完成学校教务处规定的任务而应付了事。我们应该向同行学习,既可以向名师学习,又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五、教后反思,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教学后的反思指课后教师静下心来,想想教学全过程,思考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教学的自我反思,是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这个公式,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只有经过反思,有效经验才能理性地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对我们的后继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后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时刻,它是我们对教学要求、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我们思维再活跃、再碰撞、再定位的过程。
教后反思,主要是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那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地方作改进和创新?等等。经常撰写教学记录或反思日记,有利于对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从而提高自己。
同时,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学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改善教学实践。记录较厚反思、撰写教学案例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现象赋予理性的思考,在理论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激活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实践。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升中学历史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