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敲开提高阅读能力这扇门
2016-04-29钱洪宣
语文教学由于选择热闹的教学方法,滥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不当拓展,忽视了文本阅读。走进文本老师可以从做个“简单的读者”,遵循传统文体阅读规律,从“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入手,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一次学校搞的学情调查中,我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觉得自己阅读能力低,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此对应初高中语文考试,学生失分严重的也都是阅读。为什么老师讲了大量解题指导,答题步骤,却收效甚微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一个核心问题被众多的人忽视,即走进文本,才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以文本为阅读中心,才能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积累,使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处理不当,教学内容的定位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的不到位,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研读。文本研读是重中之重,应在文本上下功夫,研究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那么如何进行文本研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个“简单的读者”,走进文本。
新批评认为,文本细读就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做个“简单的读者”,就是要面对文本,回归文本,回到作品本身,把文本当作一个自足的艺术作品来阐释。但是只要教过几年书,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看到这些课文,很多现成的结论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了概念化,所谓概念化,就是总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观照文本,总是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概念化的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它取代了活生生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过程。看到《孔乙己》就想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 看到《背影》,就想到表达了父子之情;提到《雨铃霖》就想到羁旅行役之苦,别离的痛苦。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其实如果我们做个简单的读者去细读文本或许可以看到孔乙己的悲剧也有其性格问题;《背影》,如果我们从字里行间去发掘,或许读到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悲伤情怀;《雨铃霖》是否表达了对与自己有着相同志趣而生发的心灵的相通和精神的依恋之情。
二、遵循“传统的文体论解读”,走进文本。
文体论解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各种文体,特别是对文学文体的有效解读方法。这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识,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得最多,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文章解读方法。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们可以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探讨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样依据小说三要素就可以很好的解读文本。同时由这一篇文章生发开去学生再次遇到小说时,就能够很轻松的解读文本。教学《扬州慢》时,我们依据词的特点,分析词的上阕是写风景,目的是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法,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色,明白不同文体的主题呈现方式,这是传统文体解读论的基本方法。文体论解读方法关键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处,走进文本。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找准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乐学、会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每一个老师不断探寻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能够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 进入阅读活动的教学角度。它可以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等切入。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开展有声有色,提高阅读的效果。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找准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进行教学。如教学《口技》我们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取一“善’字,让学生找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开头写简单道具意在表现艺人表演之“善”,接着正面描写口技人模拟的各种声音多而且很像,表明了表演者表演技艺的精湛,为第二“善”;写文中观众的神态动作反应的句子,是从侧面刻画表演者的“善”;口技者表演的那段内容先表演夫起大呼,说明男子反应快,这表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为第四“善”。总之从“善”这一点上让人体会到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我们应深入文本,找准文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让学生轻松快乐的理解文本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要高效,要采取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从作者、文章的题目、背景等入手,但是每篇文章我们不能“全面开花”,要紧扣重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抛弃形式,牢记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老师自行简单的深入文本,按照文体特点,找准切入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做应该能敲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扇门吧!这是学生的心声,这也是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这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