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2016-04-29雷远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丰富多样的信息媒介也正逐渐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在这个全球覆盖互联网,全民信息化的时代里,网络、手机、数字电视成为信息传播媒介的主力军,具体包括:搜索引擎、微博、QQ、微信等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生在平时学习、娱乐中获取的信息超过百分之六十都是来源于这些新媒体。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的信息媒介已成为高校学生重要的信息影响源,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及时引导纠正学生的思想,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爱党敬党的思想理念。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互动平台

新媒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强大的互动交流功能,高校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可以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高校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反馈,学生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信息发布。同时,教师之间通过新媒体互相分析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为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

新媒介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技术让“足不出户,通晓天下事”成为可能,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媒介,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他们想了解的信息,自主解决一些遇到的难题,为他们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使开发新媒体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功能成为可能

归根溯源,新媒体的本质终究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其使命就是传播信息,并对受众的思想理念进行教育、培养,影响公民的意识,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新媒体这一功能,为开发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了可能。

(二)消极影响

1.不良信息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是量大且速度快,很难对其实现有效监管,这就导致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会进入各种渠道,辨识能力较差的高校生在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之后,很容易受其误导,形成错误扭曲的价值观。

2.虚拟信息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媒体的虚拟性,虽然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为其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但如果过于依赖网络上的这种成就感,忽略现实的人际关系,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紊乱,严重者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3.错误舆情误导高校学生

高校生基本都处于对新事物懵懂好奇阶段,且自身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判断体系,喜欢跟风追捧一些时髦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大多比较肤浅、极端、片面,甚至有的借追求个性的借口宣扬暴力、反社会、反人类的信息,思想不成熟的高校生极易受到误导煽动,后果不堪设想。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人为本来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目前大多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学队伍数量满足不了急剧增长的学生人数,加上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少学校只注重追求就业率,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新时代要求下,高校需结合政策,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思政教育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能够熟练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深入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开发新媒体时代下思政理论教育创新的现代化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实现创新,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学校及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内容搭载丰富生动的新媒体媒介,提升学生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微博,或这QQ群等形式,可以很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征集学生意见,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向开放化、即时化、互动化创新变革。

(三)统筹各方因素,形成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化

需要了解的是,思政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学校需要做好相关因素的统筹工作,使其系统化运行。一方面,社会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杜绝不良信息,为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学校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家庭教育中,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但同时,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高校需正确看待新媒体技术,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统筹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因素,系统化地推进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