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 体味人物
2016-04-29戚莉亚
“尚德教育”是顺应自然的教育。“尚德课堂”强调学科教学设计要“顺乎自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更好地顺乎学生心理与学习需要,以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小说教学学习文本的过程,通过“读”和“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细微变化,细品人物形象。在开展“尚德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强调开展学科教学设计要“顺乎自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更好地顺乎学生心理与学习需要,以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说的教学要体现小说三要素的特点,突出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语言要多练、文字要多品。通过“读”和“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细微变化,就是尚德理念强调的“顺乎自然”,顺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学习小说的核心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对于“菲利普夫妇”这俩人物形象的分析,用诵读训练、词句的咀嚼品味、对文本的体悟能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从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语文的教学初步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了解,这也体现了尚德教育的遵循本心。因为《我的叔叔于勒》这片小说学生对它主题的初步理解并不难,同时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初步认识较容易,所以第一步设计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圈划关键字词、语句体会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通过自由朗读和探讨学生很快抓住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核心“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金钱维系的,菲利普夫妇性格上最大的特点爱钱、唯利是图。
二、细嚼语句字词 品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
教师填鸭给学生的教参上的人物分析,总不如让学生通过朗读细嚼关键字词语句来理解感悟人物形象来的顺乎自然,也提升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对小说人物形象要有深入了解,那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语句细品。
《我的叔叔于勒》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的段落集中在课文25-49小节,于是教学过程中重点对这一部分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语句、设计合理问题进行品析。
1、自由读25-49节,读后请学生自由谈“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心理?哪些节次最能体现这样的心理?
学生快速的指出课文25、27、28、31、34、35、36、37、38、44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害怕、恐慌”的心理。
菲利普夫妇如此害怕、恐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25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品析,从父亲的“不安”、“像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睛看挤在买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脸色十分苍白”、“也跟寻常不一样”,自然体会出菲利普夫妇如此害怕、恐慌的原因是怕穷水手是于勒、怕被于勒认出来再来拖累他们、怕女婿看出来、女儿的婚事成泡影。
2、菲利普夫妇内心仅仅是害怕 恐慌吗?
3、当见到那个穷水手愿意相信是于勒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害怕 恐慌 但心存侥幸(25、27、28、31节),“像于勒”、“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是他哩。”、“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从这些语句中可知尽管菲利普夫妇害怕恐慌,但内心的发财梦使他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还存一丝侥幸心理。
4、心存侥幸、不愿相信,于是菲利普夫妇决定做些什么?打听后的第一反应是如何的?
决定向船长打听一下,打听确认是于勒后,34节父亲的反应“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话语无伦次,神色张皇。”35、36节母亲赶紧对父亲说:“你先坐下!别叫他们看出来。……赶紧把孩子们叫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女婿起疑心。“抓住这些关键处反复让学生诵读,之后老师也可以示范朗读,让学生体味菲利普夫妇极度恐惧、如临大敌的内心世界。
5、当是否是于勒得到确认后,菲利普夫妇的心理(特别是母亲克拉丽丝)又是如何的?
学生很快在36、38、44节找到答案。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抓住父亲结结巴巴的说:“是他,真是他!”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以及母亲的暴怒“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拖累我们的。”……“你简直疯!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从中体会出菲利普夫妇因发财梦成泡影,再加上从前于勒占用父亲的一部分财产,旧怨新恨一并发作。让父亲陷入绝望,母亲更是暴怒,对于勒充满了仇恨。
教学过程中体现尚德课堂的“顺乎自然”,践行“五德五顺”。一方面教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确定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从学生出发,明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品读分析,自觉地体会人物的形象。做到恰到好处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从实际出发。
通过老师对问题的精心合理设计,顺应初中学生的思维,自然提问又环环紧扣。使的学生非常顺利和自然的找到对人物分析的关键语句和字词,并通过诵读品析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看到了人物性格中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一面,也提升了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三、围绕文本 细品人物形象
历来我们都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定性为“自私、冷酷、刻薄、虚荣、势利、无情”的典型。其实,仔细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性格中也有比较懦弱,甚至比较宽容的一面。通过仔细分析文本,我们也能理解文中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
通过对课文25-49节的人物内心细微变化的品读中,不可否认,在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中确实存在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一面,并且通过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那么“菲利普夫妇躲于勒的行为,同学们你们持什么态度?”问题一抛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节,发表各自的观点。
生1: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逼父母动老本,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的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可见于勒确实是个败家子,是坏蛋、流氓、无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人躲他也是人之常情。
生2:老师,我同意他的观点。特别是“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充分表明菲利普夫妇曾经帮过于勒,还算是很有情义的。
生3:“人们按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于勒去美洲,是当时社会对败家子的惯例,而不是菲利普夫妇。说菲利普夫妇多么自私冷酷也不尽人意。
生4: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过得很拮据。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刚够生活罢了。如果不躲于勒,穷困潦倒的于勒又会拖累我们,甚至有可能于勒的那些坏习惯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糟。
生5:于勒的两封回信放一块儿细看,可以发现于勒满嘴谎话,败家子的特点依然没变。第一封中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可事实上,赚了点钱却没有任何的实质回报行动。第二封信中“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旅行需要钱,可见于勒有钱就挥霍的败家子行为丝毫未改,把赔偿父亲的损失早已忘之脑后。这样的人满嘴谎话,本性难改,躲他也不为过。
生6:遇到于勒后,如果不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后果:一、会重新拖累我们的。二、二姐的婚事必然泡汤。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婚姻幸福的,况且二姐已经26岁了。可见父母是很爱孩子、很爱家庭的。再三考虑之下肯定必须躲于勒。
通过同学们这样认真的细品和讨论,对于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中除了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一面,也有比较懦弱,甚至比较宽容、善良的一面。对于勒较全面的了解后,偶遇落魄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出现惊、怒、骂、躲等一系列行为,是一种人之常情,非常容易理解。
简单的一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围绕文本,运用诵读的方法品析人物细微的内心世界,探讨菲利普夫妇躲于勒的行为,在课堂上无疑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之间有了深度学习交流,更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认识分析能力。这些都是“尚德课堂”教学理念的体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清楚学生学情和课堂教学追求、读透文本,教学上才能做到“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期望,才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