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介入路径及实施策略
2016-04-29俞天琦
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具有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储备,如何将现有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工作资源,扩大工作视野,拓展要素供给模式,是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结合浙江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统价值、时代意义,探索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介入路径及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具有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储备,如何将现有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工作资源,扩大工作视野,拓展要素供给模式,是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为了更好地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中的传统价值、时代意义,以及为我校思政工作所用的适用性、可行性、创新性,笔者通过材料收集、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展开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众体验的调查研究。
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在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环节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来说,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内外形势;具有鲜明的是非标准,中上的社会道德认知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流积极健康;思维活跃,自信自强,富有表现欲,勇于展示自我。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道德现状是良好的,但有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知行分离,无法真正达到自认为的道德高度。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懂得关爱、体谅他人,当不关乎切身利益时,他们会优先选择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但在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不作为,流露出利己主义思想。这主要是因为90后多为独生子女,行为模式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自我性,从而导致自制力和自我约束有所欠缺。调查研究还显示,大学生在认知社会现实的过程中,由于责任心、好奇心的驱使,那些反面的、批判的话题、事件等信息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同时又缺少深层次的、多维度的思考,往往人云亦云。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尚未完善,思想道德容易失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浙江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统价值、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具有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储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首先,浙江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回望中国滔滔历史长河,春秋晚期、东晋南朝、晚唐五代、南宋到元明之际、明末清初、晚清民国等时期,是中国的大变局时代,同时也是浙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春秋时的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就已彰显了浙江精神坚忍柔韧、奋发图强、刻苦务实的特质。而后,东晋初、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以及南宋初的三次衣冠南渡,使中华文化中心南迁,在历史变迁的推动下,浙江成为文化中心之一。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秉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凭借充满了强大坚忍的生命力、崇实力行的创造力的浙江精神,采用充满历史智慧的应变之道,应对种种变局挑战与磨难锻炼。比如浙江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移民,但社会并未动荡不安,而是在交锋、交融的过程中催生了“雅俗并存、多元共生”的文化大融合。风云激荡之下,艰苦玉成,浙江在南宋、元、明、清之际逐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浙江精神进一步成熟。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时曾说:“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第二,浙江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历史重大变迁之际,往往能体现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要注意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历史学界一直流传的一个说法“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近现代的浙江,风云际会,革命志士、文化名人辈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直至浙江全境解放,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在浙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如南湖革命纪念馆、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又不断丰富升华,其开放和谐、有容乃大的特点,决定了浙江省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广度、深度。
三、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介入路径及实施策略
浙江省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统价值和时代意义,指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延伸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在结合学校的专业学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将现有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切实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工作资源,扩大工作视野,拓展要素供给模式,笔者探索了以下四个介入路径及实施策略。
(一)丰富区域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
1、传播区域特色文化,开展宣传教育。高校可以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宣讲,如聘请研究区域特色文化的专家或推动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到高校开设讲座、授课等,在宣讲中体现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及时性,达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并考虑受众体验,使大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产生兴趣,形成初步认识,无形之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同时,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舆论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覆盖学校、高教园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氛围。
2、走近区域特色文化,开展实践教育。区域特色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浙宣(2012)16号文件显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省属9家、市属132家(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命名了第八批25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批至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显示,截止2009年,浙江省已拥有14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据笔者了解,95%以上的省级和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这表明,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设施齐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高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事务、参加文化整理维护,在动手中、在思考中实现精神洗礼、心灵震撼,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思政水平。
3、具象区域特色文化,开展典型教育。先进的典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思政教育中应注意挖掘、树立、宣传、推广区域特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人物或者事迹,以此为例将抽象的、理论的思政教育转化为生动的、“接地气”的直观教育,形成尊重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产生行为引导效用。
(二)营造区域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良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
1、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教育经费和活动经费的支持,思政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经济环境也是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浙江省财政厅于2016年1月发布的《浙江省2016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中,文化支出预算为8.29亿元。
2、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运用区域特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证,社会政治制度和现实政治状况会对政治方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是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茁壮生长、蓬勃发展的土壤,是形成良好党风、政风、民风的空间。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运用区域特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人”,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文”,即文化、思想、风气。 “人”创造建立、完善优化“文”,“文”进而又形成一种客观教育的力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两者相辅相成,逐渐实现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同化整合。
经济环境、政治坏境、人文环境相辅相成,不能单独割离,它们共同为运用区域特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拓展运用区域特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物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
1、发掘区域特色文化的物化载体。物化载体能够以物质形态向受教育者直接传达区域特色文化、传递思政教育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更易于接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开发、建设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载体,发展、利用书籍、字画等文化产品,都是对物化载体的发掘。
2、建设区域特色文化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可以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其中,最为高效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践行教育内容。各种蕴含区域特色文化的社会活动,包括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文娱体育、学习先进等,都是承载、传递区域特色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形式。
3、运用区域特色文化的传媒载体。传媒载体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和舆论工具,还包括各类艺术形式,这极大地丰富了蕴含区域特色文化的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除了书籍、期刊、报纸等纸媒,博客、微博、微信等网媒,还有许多戏曲、曲艺形式,比如嵊州越剧、绍兴莲花落、宁波四明南词、兰溪摊簧等,都是覆盖了各个年龄层、各个社会群体的传媒载体。
(四)强化区域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良好的教育队伍,为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和规范。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踩准时代节拍,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更好地寻找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所在,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实现以优秀传统文化“化人”、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合理吸纳社会资源,更好地推动开放办学。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