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模糊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价值

2016-04-29李林蔚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必然存在模糊形式。模糊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正确认识模糊语言的科学概念,特征,和使用价值,对我们研究语言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1965年在其发表的《模糊集》中提出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体界限不精确,就必然使反映客体的词的意义出现模糊。此后,通过语言学界的研究表明: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短语也带有模糊性。那到底什么是模糊语言呢?我们通俗地解释它,就是运用上述模糊词或模糊短语进行表达,其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另外,有的句子虽然表面上没有模糊词语出现,但句义模糊广泛,其外延也难以确定,这些句子也属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的分类

1、语音模糊

从语言本身和实际语用方面我们可以将分为:语音模糊,这点主要体现在我们语言的口语中,因为无论哪种语言,其音素都是模糊的,我们无法用确定不变的规定来将每个音素的发音作硬性规定。

2、词义模糊

我们知道,通常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我们通常将词作为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概括反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甚至对每个词语,无论是表达抽象概念或是具体概念的,我们都可用模糊性来分析它。

3、语句语义模糊

这类的模糊性源于语词意义模糊,通常它要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组合结构中,这种模糊性才体现出来。比如,“那是玛丽的书。”我们可以理解为“那是玛丽写的书”或“那是玛丽带来的书”或“那是玛丽学习的书”等等。又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可以解释为“开飞机可能有危险”或“开着的飞机可能有危险”。对于语句语义的模糊通常求助于语境来解决。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析模糊语言是不能脱离语用价值去分析的。从语用学的角度说,任何语言现象都是能表现出人们的主观目的性。正如在科技说明文或是法律条例中必须用精确的表达法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出于交际的需要,恰恰需要非定化的模糊语言去实现交际目的达到巧妙的语用效果。正如利奇在《语用原则》中指出的那样:“语用描述只能建立在连续的,模糊不定的语言上。”在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模糊语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那么模糊语言使用是否有规律可寻呢?通过对多种模糊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模糊语言的使用规律并不“模糊”。首先从语域理论中的三个影响语言的变量:语场,即交际场合,语式,即交际媒介,语旨,即交际双方地位来看,一般来说,在非正式场合模糊语言用的较多,正式场合则多用精确语言,如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上,上级司令下达的命令就必须精确无误,下达黎明五点正发动进攻就必须在五点正,多一秒少一秒都事关重大,什么“左右”,“大约”,什么一个语气词“吧”都是相当忌讳的。但也有在正式场合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比如在外交场合,由于讲究委婉礼貌,在邀请对方进行访问的时候,通常说:“希望您在方便的时候到鄙国访问。”“方便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不确定,是模糊语言。若换作精确时间反而会造成交际的误会,“难道是在命令我吗?”从交际媒介说,即是用书面语还是口语,通常书面语趋于正式偏向用非模糊语言,而口语中的模糊语言出现频率就大大超过书面语中的模糊语了。比如在工作会议上,发言人发言时会常带有“嗯”,“啊”,“这个”,“那个”,“据我看”……这样的模糊语言,但是会议秘书在作会议记录时就会将这些模糊语言省去,以准确的语言将发言者的发言主题纪录下来。

再次,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作用于模糊语的运用。西方人多讲究科学,喜欢使用具有定量确切的表达,而东方人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出于礼貌原则考虑,常常使用模糊语言为自己交际留余地,这种不同的语言特色也和东西方语言本身重视意合和形合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讲究意合,那么只要在对方领悟核心意义的前提下,具体细节或形式上的讲究就会忽略,而这恰恰是讲究形合的西方人所不能接受的。也难怪西方人把中国人常用的推脱之词“考虑考虑”误译为“consider”。

三、结论

模糊语言以自身独特的特点,对语言表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为受话人留下活动的空间;营造幽默轻松的气氛,体现礼貌与得体;避免冲突,摆脱尴尬,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增强准确性看似有悖于模糊性的特点,但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才显得更准确。倘若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精确”,反而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