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少数民族特色的改革创新研究
2016-04-29杨春林
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因此摒弃传统的舞蹈教育方式是首要任务,即创建民族特色化舞蹈教育方式。民族特色化教学方式是指在当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实施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舞蹈教育,该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促进舞蹈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舞蹈教学模式现状
现阶段,高校舞蹈学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还处于传统舞蹈教育阶段,舞蹈教育方式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改变。一般而言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没有受到他们的重视与关注,特色舞蹈专业与特色课程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教育的进步以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增添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其课程一般包括汉族、藏族、蒙族、傣族、维吾尔族、鲜族、苗族与彝族等民族舞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增添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主要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民族简单的舞蹈动作即可,并没有结合自身舞蹈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特别的民族舞蹈课程。
二、少数民族舞蹈融入的缘由
1.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全民素质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推行的政策,随着相关教育体系改革措施的发布,不仅各个高校开始扩大招生人数,而且成立了很多新的大专院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文凭的普遍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度提升且同时进入社会寻找工作,这就导致社会人才需求量无法满足大批毕业生。
2.毕业生良莠不齐
相关调查统计,舞蹈毕业生在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中占的人口比例较小,且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与名气较高的高校舞蹈毕业生的舞蹈知识与技能远高于普通高校,这无疑增加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究其缘由,普通高校一直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以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3.社会急需应用型舞蹈人才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舞蹈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舞蹈表演技能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需要应用型舞蹈人才,即现代学生不仅能需要掌握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表演技能以及具备丰富的舞蹈经验。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文艺干事的标准也从文舞双全改变为具有主持活动的能力,也就是说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是依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与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整理创建出具备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模式,目前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该教学模式既为高校舞蹈教育注入了活力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首先,调查与分析各个高校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从而真正了解与掌握各个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状况,其实际状况主要包括:高校师生对民族舞蹈的认知程度、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喜爱程度、舞蹈教材使用情况以及特色性舞蹈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其次,充分掌握各个地区民族舞蹈文化将其与高校舞蹈教育有效融合,设计出更符合现代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案,以及不断创新与发展此教学方案。再次,在中外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内外舞蹈教学实践性教学成果的了解,从而创建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教育。该研究的主要是为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依据各个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育的方案,即拓展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与舞蹈、将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舞蹈课程设置以及探索新的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因此,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民族特色化实践舞蹈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即民族特色化实践舞蹈教学模式的建立,既丰富了舞蹈教学内容与方式,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其教学模式注重的地区实践性与创新有利于高效课程设置改革的发展。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舞蹈的融入对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改善了传统的舞蹈教育理念又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民族特色化实践舞蹈教学模式的创建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