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016-04-29穆文超李权芳史文君梁静侯洁诚
本文从中药命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药名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指出中药名翻译时保留其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医疗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汲取了儒、释、道、易各家思想的精华,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深层的哲学理念还是表层的语言表达,中医药文化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医德观,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五行相生相克等理论无不源自于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沃土,无不体现着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深层思考和认识。
从语言层面来看,中医语言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点,采用了大量的取象比类、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意境优美、色彩丰富、琅琅上口。正如唐代医学家王冰在其《黄帝素问内经序》中所称赞的一样,中医语言“文简”、“义博”、“理奥”而“趣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文学色彩。
中药的命名也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与丰富的内涵。有的中药以其药物形态命名,如“佛手”、“木蝴蝶”、“白头翁”;有的则表明了采摘时间,如“半夏”、“冬虫夏草”“忍冬藤”;有的以药物颜色命名,“六月雪”、“满山白”、“金银花”;有的以其特有的气味命名,如“臭牡丹”、“鱼腥草”、“五味子”;有的以其功效命名,如“益母草”、“千年健”、“骨碎补”;有的以其发明人命名,如“刘寄奴”、“何首乌”、“徐长卿”等。
中药方剂的命名就更加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如“青龙汤”、“白虎汤”、“朱雀丸”和“玄武汤”四种方药,以四种动物分别命名。这四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是祥瑞的标志。“青龙”者,主东,龙兴而云升雨降,特指发汗之功效;“白虎汤”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肺属金,虎亦属金,故名白虎汤;“朱雀”,主南,南属火,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安神定;“玄武”,主北,色黑,该方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故名之。这样的名称不仅简洁易记,更是与其属性、五行、脏腑、用药相吻合,形象生动地预示了四种方药分别在发汗解表、清肃肺胃、安神宁心、化气利水等方面的各自功效及特点。其它的例子如“紫雪丹”,以其颜色和功用命名,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其性大寒,清热解毒,犹如霜雪,故名“紫雪丹”;“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物组成,赤石脂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之后颜色淡红,犹如桃花,故名之;“白雪糕”方中诸药与白砂糖均为白色,如法蒸糕后,更是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故名“白雪糕”;“玉泉丸”用大队滋阴润燥、益气生津之品组方,服之可使阴精得充,津液自回,口中津津常润,犹如玉泉之水,源源不断,故名“玉泉丸”。这些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药名在帮助人们理解其特性与功用的同时,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为中医药文化增添了深远的文化意蕴。
面对如此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医药名词,翻译者应该如何处理呢?一些译者认为,中医药翻译属于科技翻译,应该注重医学要素,剔除其文化部分。于是有人将“青龙汤”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取其功效而舍其意象,虽然使西方读者了解了该方剂的功用是促使发汗,但却无法得知具体所指的是什么药物,因为能够解表发汗的方剂多达数十种。作为药物名称翻译,却不能使人确知所指何物,实属欠妥。
中药名作为专有名词,我们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其译名不能过分背离原名,置原有的意象和内涵与不顾,并且要有回译性。其次,中药作为一种商品,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其商品属性,译名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要简洁易记、琅琅上口、优美醒目。
因此,像“青龙汤”这样的中药方剂名称,我们如果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不仅令人不知所云,而且丢弃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意象,与原名相比黯然失色,并最终影响了信息的传递。相反,若对其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Blue Dragon Decoction”,不仅简洁易记,与原名完全对应,而且保留了原名的形象和意蕴,有助于西方中医爱好者的进一步研究和领悟。同理,“紫雪丹”可译为Purple-snow Pellet,桃花汤可译为Peach-blossom Decoction。这些文化意象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手段,不仅表明了药物的特性和功效,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疾病及其治疗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丢弃了民族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当今西方文化霸权的背景下,我们更要自觉地捍卫我们的文化主权。中药名称中的文化意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古人对于人体和疾病的深刻理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方式和审美取向。作为中医药翻译人员,我们不能削足适履,置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于不顾,一味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而要有意识地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特色和精髓传递出来,用我们的译笔搭起中西文化互通的桥梁。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