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伊豆的舞女》中译本文化词汇处理之比较

2016-04-29柳珂

知识文库 2016年9期

本论文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川端康成的作品从早期到晚期都充满了浓浓的日本意味,不仅对人物刻画写实又笔法细腻,而且极富艺术之美,感受力高,再加上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实际存在且又景色宜人的日本,所以多次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日本的一张“名片”。《伊豆的舞女》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把主人公放进伊豆秋色中,演绎了一段朦胧纯真的初恋,让读者享尽旖旎风光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另外,《伊豆的舞女》中出现了众多蕴含了日本文化特有韵味的词语,如“障子”、“袴”“下駄”等,赋予了作品独特典雅额的东瀛风情,让各国读者都可以直接地感受日本文化的特有风格。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全世界众多川端迷的喜爱,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词汇是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所以某一文化中总是带有彰显其文化特色的词汇,很多时

候这些文化关联词汇对于不了解该文化的人群而言有难以理解之处。因此,笔者以《伊豆的舞女》日文原著和韩侍椼译本、叶渭渠译本以及刘可欣、高慧芹合译本三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三个中译本在文化词汇处理上有何倾向和差异。

关于文化词汇的分类有几种说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李老的分类方式,将文化词汇分为:(1)固有名词;(2)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词汇;(3)与特定事件或人物等相关的词汇;(4)惯用语;(5)度量衡单位。结合《伊豆的舞女》原文,本论文主要选择“固有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与特定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对于异文化的读者而言,陌生又难懂,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翻译中的亮点和难点。

任一语义域中词与数量的多少与词语分类的复杂程度,通常取决于特定文化的焦点是

什么,以及特定文化内部各个小范畴的焦点是什么。日本文化的特点就是这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独特的、带有浓厚历史气息的文物,比如极具日本特色的服饰。所以本论文用“日本文物”作为“固有名词”的研究。

以下试将文中出现的日本文化下的产物以及三本中译本的相关翻译列举如下:

(1)原文:私は二十歳、高等学校の制帽をかぶり、紺飛白の着物に袴をはき、学生カバンを肩にかけていた。

韩: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

叶: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

刘、高:我当时有二十岁,高等学校的制帽戴在头上,穿的是藏青色的上衣和裙裤,缀有白色小碎花纹,一个学生用的书包挎在肩上。

据《日本语大辞典》,「袴」是日本男性的传统服饰,穿着于下半身,外观看着像裙子,但其实是裤子。如今中日交流频繁,各种介绍日本文物的书籍数不胜数,且各种平面或电视网络媒体也经常介绍日本文化,一些有心的译者开始将某些日本特有的东西的翻译固定下来,较为常见的就是“裙裤”。所以,刘、高译本和叶译本的“裙裤”,较之韩本的“裙子”,是比较贴近又为人所能接受的。

(2)原文:修善寺温泉に一夜泊まり、湯ヶ島温泉に二夜泊まり、そして朴歯の高下駄で天城を登って来たのだった。

韩:在修善寺温泉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的木屐登上了天城山。

叶:在修善寺温泉歇了一宿,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登着高齿木屐爬上了天城山。

刘、高:在修善寺温泉,我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留宿了两天,随后便将高齿木屐一穿,爬到天城山上来了。

「朴歯の高下駄」意指木屐是用朴木制作而成的,且木屐底部的齿要比一般的

做得长一些,穿起来比较高,走在泥地上不容易陷入土中。或许是因为什么材质做成的木屐无关文化的差距,为求译文简洁,三种翻译都省略了朴木,保留了“高齿”,但笔者以为,若要完整地将作者原意传达给译语读者,可以使用译注法,以增词的方式直接写于文中。

(3)原文:踊子がまだ連れの女の前の煙草盆を引き寄せて私に近くしてくれた。

韩:舞女把摆在她同伙女人面前的烟灰缸拉过来,放在我的近边。

叶: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

刘、高:放在随行女子面前的烟灰碟被舞女推到我这里。

「煙草盆」,三种译文或译为“烟灰缸”,或译为“烟灰碟”,差别不大。但仔细想想,如果如此,川端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灰皿」这个词语呢?笔者查询了日本文物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发现「煙草盆」为盒子形状,没有盖子,上面有把手,里面除了可以放置烟灰缸外,还会放一个点烟的器具。依行业、阶级不同,「煙草盆」的样式从简单朴素到华丽精美,各有不同。所以,若仅仅译为“烟灰缸(碟)”十分不妥。但如果以在文中增词的方式加以说明,又显得繁缛,所以采用注释的方式,既不影响行文顺畅,又能增加读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4)原文:踊り子の連れは四十代の女が一人、若い女が二人、ほかに長岡温泉の印半纏を着た二十五六の男がいた。

韩:那舞女一伙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两个年轻的姑娘,另外还有一个二十五六的男人,穿着印有长冈温泉旅店商号的外衣。

叶:舞女的同伴中,有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的汉子,他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号的和服外褂。

刘、高:在舞女一行人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和两个女郎,还有一个男人,约摸二十五六岁,身上穿的和服外褂印着长冈温泉旅馆的字样。

《广辞苑》解释「印半纏」是一种穿于和服外的短外衣,平时一些小生意人都会在上面印上自家商行的标志,所以工作时几乎都会穿在身上。「印半纏」作为日本独有的产物,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要将这一文化事物准确传达给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译者该怎么做呢?包惠南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指出 :“有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必须采用释义或注释等方法,说明该词语的语用含义,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

上述的三个译语都不尽贴切,“外衣”过于简略,不符合文化信息转换的原则;

外褂是着于正是和服之外的衣服,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使用。所以“和服外褂”得说法也欠妥。这里可仅以“短褂”或者“和服短褂”来对应,再加以注释。

(5)原文:その部屋は炉が切ってあって、障子を開けると強い火気が流れてきた。

韩:那个房间装着火炉,一打开纸隔门,就流出一股强烈的热气。

叶: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纸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

刘、高:这间房安有地炉,一股强烈的暖意在拉门一开时便扑面而来。

“火炉”译出了「炉」的字面含义,但从文化层面来讲,没有完整诠释这一文化事物。“火炉”在中国多以取暖和炊事用,“地炉”则是就地挖掘而成的火炉。从文中后半句可以看出,这里的“炉”是用来取暖的,日本取暖用的炉子通常是在地板上就地挖掘而成的,所以这里的「炉」译作“地炉”比“火炉”更为贴切。叶本和刘、高译本从“炉”的作用进行分析,缩小所属范围,使其表现的文化信息更加具体准确地得到传达,起到了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传统和式建筑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障子”“畳”“襖”等与和式建筑相关的文化词语,充分展示了和式建筑独特的文化气息。但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这些词显得抽象、空洞。仔细品味上述关于「障子」的译文,就会发现叶本的“纸拉门”更为妥帖、恰当。如果只译作“纸隔门”、“拉门”都只是单从一方面解析这一日本特有文化事物,读者无法从中了解到日本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读者看到“纸拉门”,脑海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这样的门可以拉动,而且是用纸做的。有心的读者就会由这一有趣的事物进而了解日本的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关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更好地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6)原文:女達は太鼓や三味線を部屋の隅に片づけると、将棋盤の上で五目並べを始めた。

韩:女人们把鼓和三弦摆在房间的墙角里,就在象棋盘上玩起五子棋来。

高:将鼓和三弦琴收拾停妥并搁在屋子的角落里之后,女郎们在象棋盘上赛起了五子棋。

叶:姑娘们把鼓和三弦琴拾掇好,放在屋角上,然后开始在象棋盘上玩起了五子棋。

「将棋」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棋类,一说起源于中国唐朝象棋,但传至日本后,经过改变、发展,已然与中国象棋有很大不同。所以,笔者以为,这里的「将棋盤」译为“象棋盘”容易造成误解。不如简单译为“棋盘”,然后以加注的方式简单介绍下这一日本象棋。这样不但不致误译,还能向读者介绍日本文化,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7)原文:畳や襖も古びてきたなかった。

韩:铺席和纸隔扇都陈旧了,很脏。

叶:铺席、隔扇又旧又脏。

刘、高:床铺和隔扇肮脏敝旧。

“畳”“襖”也是日式住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据《日本语大辞典》解释,

“畳”指蔺草编织的草席,日本人直接将其铺于地板上,作为床铺使用。译为“床铺”是完全将其中国化了,没有传达出这一日本事物的特点。而“铺席”的译法更为贴切些。“襖”是房间与房间之间用来区隔的一道之门,或者是开关壁橱的那道之门。译作“隔扇”也传达出了它的作用、功能,但“纸隔扇”则更能让读者了解到日本的建筑文化。

(8)原文:私はかき破るように雨戸をあけて体を乗り出した。

韩:我象要抓破木板套似的把它拉开了,探出身子去。

叶: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了它,把身子探了出去。

刘、高:我打开挡雨板,差点儿弄烂了它,接着伸出了身体。

「雨戸」是在窗户之外又加装一片的木板,用以挡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与其

对应的词汇。“挡雨板”的译法,从字面上读者就能够了解这块木板的功用何在,比“木板套”更加贴合原意,符合贴近原则。

(9)原文:黒紋附の羽織を着込んでいる。

韩:他穿着印有家徽的黑外褂。

叶:他穿了一件带家徽的黑外褂。

刘、高:他穿着黑色的外褂,上有家徽。

「羽織」与前文的「印半纏」比较相似,也是穿于和服之外的短外衣,但是用在重要场合中的穿着。三个译本都将其译作“外褂”,符合贴近原则,再恰当不过。

(10)原文: 栄吉は途中で敷島四箱と柿とカオールという口中清涼剤とを買ってくれた。

韩:荣吉在路上买了柿子,四包敷岛牌香烟和熏香牌口中清凉剂送给我。

叶:荣吉在半路上给我买了四包敷岛牌纸烟、柿子和“薰牌”清凉剂。

刘、高:在路上,荣吉买了四盒“敷岛”香烟、柿子以及“熏牌”清凉油给我。

查阅日本网站后得知,「口中清涼剤」是一种含于口中的小药丸,用于提神、防止晕车晕船。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仁丹。“口中清凉剂”“清凉剂”的译法,直接采用日语原词,读者看到后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用。“清凉油”更是属于错译,功用虽然相似,但一个口服,一个外涂,使用方法完全不同。以笔者拙见,译为“仁丹”最为合适,读者一看,立刻明晓。

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都和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且社会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既然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自然也就是两种文化信息的转换。毕竟,翻译是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交流。既然是文化交流,就理当保有原文化的信息与特色,同时要让译语读者能够明了且有相同的感受力。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仅仅是将原文中文字表面的意思转换成译语,必须深入了解其背后文化背景。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