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

2016-04-29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6年11期

在瑞典,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个社会共识不是由老奶奶和童子军在街头倡导的,不是劝善积德,而是由法律体系保障落实的。另外,人们不仅遵守法律,还通过道德约束自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国家道德的力量,它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清晰可辨、执行有序。像沃尔沃这样的企业,它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无论你的可持续发展愿望是什么,技术是一切可能性的边界。

用瑞典人的话说,Hagmarket by Scandic酒店的位置和渊源得天独厚。它坐落在斯德哥尔摩的市中心,对面二百米就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在这个音乐厅,每年的12月10日,瑞典国王会亲手将金质奖章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时刻,它是全世界镁光灯的焦点。这些,在我们和酒店的首席运营官马丁·克里特(Martin Creydt)闲谈时,丝毫没有被提及。更让他骄傲的是,自己的酒店是瑞典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 in Swe-den)的先锋,同时拥有北欧地区官方授予的生态标识“天鹅”(Svanen)和瑞典的有机食品标识(kraw)。取代一次性小包装香皂的,是酒店精心设计的皂液和香波瓶,牢靠固定在墙面上,看上去更像装饰品,保证客人随取随用,绝不浪费。写字台下边的垃圾桶,用绿、黑、红三种颜色分隔内部,清楚指示有机物、纸张和其他垃圾投放。到2025年,酒店会削减直至停止二氧化碳排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开始同行还在观望,现在,他们要做的只是追随我们、模仿我们。”

皇家海港区曾是斯德哥尔摩的燃料转运中心,至今在棕色的岩石基座上矗立着二三十米高的天然气储罐。不过它们很快会转变成充满后工业感的IT产业工作区、设计区,转变的原因之一是,皇家海港区紧邻斯德哥尔摩皇家公园。如果说美国人在一百年以前创立了国家公园,我们眼前这一片土地连绵刀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全球第一个“城市国家公园”。上百种鸟类和八百种观赏植物,包括一些古老的橡树品种,是这里的主人。

虽然都不是很高,但这里的建筑几乎每一片甚至每一栋都不相同。管理机构的埃德温森(Edvinsson)女士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这是政府向全社会招标的结果。标的很大,被有意划分成很多部分,鼓励建筑商各显其能,签署责任状。节能环保效果更好的建筑商会在下一个阶段得到更大的合同。竞争的结果是环绕我们周围的楼宇五彩缤纷,有的建筑商特意在楼房的外立面注明自己建筑材料的节能特性。园区改造项目会在2025年完成,挖掘机和重型卡车几乎和我们擦肩而过,瑞典工人一概身着厚重的工装,衣服上有明亮的配色和醒目的反光条,这里还在施工。国有“维德克”(Veidekke)建筑公司调查显示,每十名瑞典人中有七人希望住进带有生态标志的房屋,并愿意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个曾经看上去像北京首钢一样的工业园区,如今成为斯德哥尔摩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

离开瑞典以前,我们去马尔默西港区参观,这里是政府主导的瑞典旧工业区改造的先锋。改造这个十八世纪造船工业区的过程非常漫长,十几年以前才告结束。我们有幸拜访了当地的普通人家,除了和以前所见到的一样的北欧风格的简洁陈设、充满设计感和绿色植物的庭院,主人特意告诉我,这里增加的儿童设施,使她“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育自己的孩子”。当被问及交通问题时,她的回答令我惊讶,很多中产家庭搬家到这里以后,卖掉了自己的汽车。这里实行一种分享制度,不得不开车的时候,可以预约使用这个街区共用的汽车。法的精神,在这里以一种乡约式的力量,呈现在“凤凰涅椠”的旧工业区。

企业想告诉别人的是,无论你的可持续发展愿望是什么,技术是一切可能性的边界。

在飞越哥德堡到斯德哥尔摩的空中旅行中,我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窗口。飞机在数千米的高空飞行,空气完全是透明的。机翼下边金色的麦浪、绿色的草地、红色的屋顶、蜿蜒的公路、为高压输电线路清理出来的救急通道,延绵不绝,这片国土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人在照管,这不是手工劳动可以胜任的事情。

使用工具和机械是标准施工场面,除了着装整齐,瑞典工人一般在大腿上挂着手枪套式的工具袋;作为海洋国家,岩石壁立是这个国家常见的景象,所以即使很小范围的建设维修,瑞典人也会开动现代化的机械(虽然它可能很小巧),开岩破石去完成。除了艺术品,这里的一切都是工业技术的产物:标准清晰,分工明确,制作精良,维护完善。

在Haymarket by Scandic酒店居住的时候,我注意到,虽然洗澡的水温按照节能要求控制在温热而不滚烫的水平,但是水压稳定,水流强劲。这里有环保的意愿,有充足的工业能力去保证它实现。对于这方面的事例,见过瑞典街头自行车飞驰景象的人,过目难忘。

马尔默是一座公认的骑行模范城市,人们每四次出行中,就有一次是以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应该说,这里的自行车骑行者拥有航空级别的支持系统。除了路上清晰可见的自行车道标识,预约和归还自行车完全实现网络化管理,每个人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清楚地了解附近自行车停放点的自行车数量,每一个大的公交枢纽附近都有可以停放几百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有上下的直通电梯,有不锈钢板铺就的推行通道,每个停车场有充气泵、维修点、洗手间(包括母婴室)和购买接驳里程汽车票的自动售票机。这套系统对市民和游客完全开放,游客可以办理日租,每天80瑞典克朗(约¥60);比较之下,市民们办理的年租卡不到200元人民币。马尔默市政厅的自行车管理专家福斯朗德(Forslund)说,马尔默市政府希望到2030年,30%的市民可以借助于这样的系统,放弃汽车,常年骑车出行。

在看上去非常小众的自行车工坊,我们结识了这里的创办者詹斯博·布斯鲁斯(Jesper Bersems),他手把手地教会我试骑他们开发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和带车斗的三轮自行车,它们就停放在门口的树荫下。我在门前一百多米长的无人路段试验了其中的两辆车,它们利用骑行者的踏动发电充电,平衡感和速度远超普通的自行车,身边的两个男孩子正在使用一台一米多宽的蚀刻机为自己的自行车制作零件。这里被马尔默人称为“自行车厨房”,里边的一切设施设备对公众开放,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预约和排队。这不是简单的爱好者俱乐部,而是产生未来工匠和大师的车间。

如果说自行车系统只是借重这个国家的工业传统和管理风格在运行,沃尔沃则是这个国家工业技术的直接代表。沃尔沃博物馆坐落在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看过简单的沃尔沃发展史,我向沃尔沃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事务部长”尼克拉斯-科伯格(Niklas Kilberg)提出自己的问题:沃尔沃集团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是不是经常参加哥德堡市政府的环境决策和咨询?尼克拉斯回答:“是的,我们经常参加,但是不是用游说和语言,而是用技术。我们会开着每一辆具备环保节能新技术的汽车巡游哥德堡,企业想告诉别人的是,无论你的可持续发展愿望是什么,技术是一切可能性的边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国家道德的力量,它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清晰可辨、执行有序。2000年以后,瑞典政府宣布,瑞典不再从国家税收中拿出资金资助国家的主要宗教机构路德教教会。马门翰用简单的语言向我解释,其他的变化还包括,以前每一个出生的婴儿默认自动加入路德教会,除非你声明拒绝,现在,则需要你声明才算加入。路德教是瑞典的国教,长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道德规范,如果以为世俗化的力量兴起,削弱了这个国家倡导隐忍、简朴、刻苦、团结和助人的宗教基础,那想法就太简单了。

我们在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曾参观过一间特别的服饰店“Remake City”。这家服饰店和我们在斯德哥尔摩海港区见过的店铺Mosquito Store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用别人废弃的布料、纸张、纽扣,清洗消毒以后,制作新的服饰、箱包甚至地毯(Mosquito Store的女店主自豪地向我展示过用上百个牛仔裤皮革标签手工制作的地毯),特别的地方是,Remake City把一切制作工序向社会公开,招收一切需要工作的人加入他们的公司,免费培训,直至他们从裁剪、缝纫到设计,掌握一切技能。和其他引人注目的欧洲国家不同,瑞典事实上实行对移民尤其是难民的门户开放政策,仅仅去年就吸收了超过十万的战争难民(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犹如中国一年接受了1,400万名外国人),“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增加了社会公平和民族融合的内容,这是我在来到瑞典以前没有预料到的。

更具全国性甚至欧盟范围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是“拒绝肮脏贸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著名的“血钻”故事一样,在采摘可可豆的非洲国家,可能出现使用童工的公司,瑞典积极倡导政府机构和公司甚至游客,不从使用、压榨童工的公司采购任何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我在马尔默的一个下午,跟随卡塔丽娜·洛夫斯德特(Catarina Rolfsdotter)女士集中参观了秉承、执行这种道德原则的商铺。在这些商铺的外边,无一例外都看到了下边这样的标志“Fairtrade”:不出售、不使用肮脏贸易产品。和法律约束别人不同,道德约束自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国家道德的力量,它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清晰可辨、执行有序。

离开瑞典之前的最后一个黄昏,我们在哥德堡北城区(Nordstaden)。在路上,同伴指给我看路边高楼上闪亮的灯柱,灯柱有十几米高,旁边有刻度。这是一个实时显示的街头温度计,读数随时在变化。在我拍照时,它显示的温度是19℃。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样的标识,第一次是在斯德哥尔摩东城区(Ostermalm)的码头边,很少有游人注意那两块灰色的方尖碑。石碑的中间用连串曲线形点亮的灯泡标示出此时此刻斯德哥尔摩的水质和空气质量,一目了然。石碑由并不特别富裕(相对来说)的瑞典皇室资助设立,已经有12年的历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这个国家没有秘密,没有异见,一切透明,共识清晰,行动果断。

在这个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俱备的国家发生的一切,会拯救迷失在工业时代深重雾霾当中的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