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行 旅行即生活
2016-04-29夏莲CC
这两年,以VaVable、ToursbyLocals等平台为代表的“当地人旅行(Travel liKe a local)”概念火遍全球,你可以从_位位当地生活家那里预订新颖的旅行体验。
《悦游》持续关注了这种融合个性和深度体验的微旅行方式,并且发现,国内的此类旅行平台也在成熟中,比如通过“牛游果”和“穷游最世界City Walk”预订,你可以跟随时尚买手揭秘纽约的肉类加工区如何变身为时尚地标,向中国的手艺传承人学习古法造纸、苗绣,跟着云南少数民族去赶集,或是从_席私房菜、一次下午茶来深入品味一个旅行地。
更有趣的是,这些平台采用共享机制。旅行的角色可以随时发生转换,你除了成为体验者,也可以成为那个独特旅行体验的设计者和分享者。我们在上述两个国内微旅行平台亲自体验了两段个性化的旅行。你会发现,旅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旅行即生活。
你可以成为体验者
微旅行A大理白族院里的地中海私房菜
体验提供者:Gil法国旅行作家,现居大理,在中国生活11年。
体验者:CC前英文杂志主编,现为美食实践与分享者。
其实最怕开车到白族村子里,路窄的地方碰到—个对头车,瞬间满头大汗。可是例在微信上告诉我,可以直接开到村子里的牌坊那儿停车,我料定应该有宽敞处。他把门牌号也写给我了,但是不住地叮嘱:“直接问村里的老人孩子‘那个法国人住哪里’,千万别按照门牌号找,因为你绝对找不到的!”好吧,祝我好运,蟠曲村,等我。
关于法国人Gil作为一名旅行作家、战地记者、厨中爱好者的故事,之前从我朋友那儿略有知晓。我这个资深折腾世界各地美食的厨娘得知可以通过“牛游果”平台预约,去例在银桥的石头房子里吃上一餐从头到尾由他一个人烹制的南法菜时,内心是窃喜的,无论如何,这将是一份不同的体验。
推开院门进去的时候,离约定的开餐时间还有五分钟,讲一口流利中文的Gil打完招呼便埋头在那间传统白族瓦屋里忙出忙进,准备十个人的晚餐。院中已经有男女老少六七人,他们分别从北京、上海和昆明来大理避暑,跟着一个来品尝过无数次Gil私房菜的朋友组团而来。紧随我身后,又进来了两位女士,后来得知她们为了吃上这一餐,在牛游果上下过两次订单,因为人数未能凑齐开餐的最低人数被退款两次,最终才凑上一桌预订成功,执着度令人钦佩。
这片位于苍山脚下的僻静院子大概有三分地,中间一块种了西香芹、鼠尾草、迷迭香、白香草。一大棵旱金莲爬上墙头,花叶繁茂。还有一棵香橼树,据例说,这是他当初决定租下这个院子的重要原因——他小时候的住处,院子里也有一棵同样的树,果实被奶奶拿来腌制后作为食材。
晚餐的长桌就设在庭院中央。近年来,一些高档中餐厅流行西餐的分餐制。来到Gil这里,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吃西餐,却用的是筷子,一是他怕大多数中国客人不习惯用刀叉,二是他觉得既然围坐一桌了,中国人一起吃的方式更加友好、热闹,也算是文化交融。
Gil一直有一个开餐厅的梦想,在北京的时候玩剽以的办过几次私厨家宴。后来他搬来了大理,除了写作,私房菜也成了半个“正业”。“我不是一个厨子,做饭也是非学院派,我只会做自己喜欢的口味并分享给别人,所以我的菜式里面都有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菜里加花椒是因为我在成都住过一段时间,有个成都的女朋友,我俩都很爱吃花椒;用藕片做烤甜椒的底再装盘,是因为我来中国之前从来没有吃过莲藕,不仅喜欢它的味道,更加爱它的造型……”Gil还用了院里种的香草来人菜,例如旱金莲的叶子包的土豆泥,盘子中间点缀旱金莲的花,口味和视觉效果让人惊喜。
满满一桌地中海菜式,我却不觉得脱离了苍山洱海。各种当地食材都在餐桌上出没,“我很想给你们介绍正宗的西班牙海鲜饭,可是在云南我们多的是山珍,缺的是海鲜,所以我会改为有松茸、鸡油菌加诺邓火腿的‘山珍饭’”。那道勃艮第红酒炖牛肉的风味稍有些奇隆,“是驴肉”,Gil笑道。兴致来了,Gil便会分享他背着背篓去当地传统市场——北门市场赶集的故事,这些驴肉就是在那儿买到的。
对于那些长期居住在大城市里的客人,第一步跨入Gil倾注了感情打理出来的白族小院,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经历,然后Gil把我们所熟悉的食材用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又是一种好玩的不同。
当然,因为Gil全程一个人做厨师、服务生和讲解员,无法仔细照顾到每一个细节,特别是老人孩子_起用餐时,四道凉菜略显多了点儿,而云南早晚气温偏凉,让太阳下山之后的每一道热菜都变得不冷不热。但是从一开始一桌十人各自小心翼翼,至用餐过半,大家已经推杯换盏,开始对菜式评头论足,其乐融融。天色渐晚,带了老人孩子的、住得远的已经先行离去。剩下的我们点上蜡烛,喝着Gil拿出的珍藏好酒,在星空下继续这个微醺的夜晚。
微旅行B北京南城胡同改造游
体验提供者:虹光 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旅行App产品运营。
体验人:Erin《悦游》专题编辑,定居北京十年。
我站在前门地铁站前,正阳楼城门正对着那条著名的前门商业街。在北京生活的十年间,我见过这片街区几番变化——从破落的胡同到簇新的仿古一条街,尴尬的是,这片曾在老北京人记忆里最有生活张力的街区,如今除了跟着导游小旗的团队旅行者时有光顾外,你已经很少能见到北京人,连外国旅行者也对这片“新古建”不怎么买账。
所以,我为什么还会预订穷游最世界City Walk“从大栅栏到杨梅竹斜街——老北京的城南旧事”之旅?或许因为这趟三小时的微旅行的价格与一场周末电影大片相当,或许因为我被线路设计者虹光的自述打动了:“以‘寻找北京秘密花园’的形式,带着更多人理解北京的可爱与困境,理解我们身居的城市。”
我从那面“最世界City Walk”的旗子认出了向导虹光和其他六七个旅行者。虹光是个和善的姑娘,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结合专业背景和兴趣,在周末带着爱好者进行迷你城市之旅。“正阳门是清朝内城与外城的分野,所以老北京最有活力的东西都发生在它的周围。比如,往西是北京最早的金融街西交民巷,往东是最早的使馆区东交民巷,往南是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一个历史和生活元素在此发酵激活的街区是虹光设计这条线路的原因之一,但“最世界City Walk”究竟和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有多大区别?我在心里保留疑问。直到虹光从正阳门的建筑和历史讲到一段已经消失的城墙——瓮城。
从虹光展示的清末民初的资料图片中,正阳门与箭楼之间曾经存在一圈明朝时修筑的瓮城,这段瓮城在1915年被民国政府拆除。“拆”是老北京建筑保护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如何讲述这个话题,虹光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普通导游的视角。“当时,瓮城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前门地区车马人流的动线,最终由民国大实业家、政治家朱启钤主持拆除。他是创立古建保护和研究组织‘营造学社’的古建筑学家,也是他砸下拆除工程的第一镐。朱启钤有自己的理解:古建有历史价值,但也应该为当时的社会生活服务。”
随即我们快速穿过前门大街,仿古街的底层店铺闪耀着国际品牌Logo,不“旧”的瓶装着毫无关联的“新酒”。但在虹光看来,“被商业毁掉的前门”是一种尝试,“我们在旅行中会碰见不同状态的古建,有的修复一新,有的破破烂烂,有的是假古建。今天的路线中,我们会集中看到北京旧城保护在不同时代的尝试,也能直接看到这些尝试的结果,希望帮助大家对于城市更新、古建保护形成自己的思路”。
一次引发思考的旅行,无疑让我有些意外。我曾经在亚利桑那的博物馆内与讲解员探讨印第安原住民的处境,但在国内,你很少能遇见一个跟你能打起回合球的向导。
随后,我们拐入大栅栏商业街,虹光的讲述让那些繁复的西洋铁艺和中西混搭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活化成当时商人追求标新立异的鲜活例证。但真正触动人心的时刻,是虹光在一间普通的杂货店外停了下来,外墙残留着仔细辨认才能发现的民国时期的砖雕牌匾,“以前,大栅栏是各地商人做买卖的地方,不仅保留下祥义号、瑞蚨祥这样的大字号,也有很多小商人留下了痕迹。就像这个曾经的槟榔小店,主人很认真地为门面做了砖雕,还刻上经营内容,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意可能一百年不变,希望把店一直开下去。老建筑特殊的魅力和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主人会漫长地使用这个建筑,因此把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痕迹留在了建筑上”。
而带着这种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即便不是建筑专业,我也开始对建筑产生更立体的看法。离开大栅栏,拐入杨梅竹斜街。在这条逐渐因为国际设计周、艺术创意店铺进驻火起来的街道上,“老北京兔爷”是一位老北京人盘下的店面,分享着兔儿爷的制作和记忆;现代艺廊、工业风格的手工咖啡馆、日式居酒屋旁,老北京人则溜达出来摆弄着四合院前的花草。虹光提醒我看路面井盖——由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街道导示图标系统。“这是对前门大街区域改造反思的结果——在杨梅竹斜街,决定在保留街巷特色时引入高品质文创产业,所有的胡同原住民根据拆迁政策选择走或留。让这片街区既有北京味儿,又有设计感。”
在紧邻杨梅竹斜街的笤帚胡同37号,我们感受了有机更新代表之一的“内盒院”,年轻设计师的理念是:保护原有的四合院建筑结构,在建筑内部嵌套一层保温隔热、配备厕所下水系统的“内盒院”,来解决传统四合院基础设施方面的弊病。这些“内合院”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组装完毕,材料也十分经济,同时这一套体系不仅适合老四合院,也适合很多其他不便改造的老房。如今“内盒院”已经不是设计者天马行空的设想,而走进了附近胡同居民的生活里。
当我们结束这趟散步之旅时,三个街区的历史与改造痕迹已经叠加出完全不同的气质和样貌。这些街区里有不同时代人的努力、不同的人物故事,它的变迁不是停留在某个历史时代,而是正在发生。一切很好地回应了最初我设定的标准:如果这条路线能打动我这个生活在北京的定居客,那么应该也能打动远道而来的旅行者。
你也可以成为一位线路设计师
在“当地人旅行”的概念下,更有趣的是,旅行的定义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得宽泛。甚至,旅行的角色可以发生转换,你也可以成为生活家,与其他人分享你对城市和生活的独到理解。
在最世界City Walk、牛游果、面包猎人这类微旅行平台,都长期设有旅行体验招募计划。如果你有一技之长,也乐于分享,就成功了一半。比如你完全可以策划一条北京最火爆的Live House线路,或是上海石库门艺术手作之旅,甚至你知道去哪儿喂鸽子环境最清幽,都可以成为一条线路。每个平台的招募标准不同。基本包括提出申请、规划线路、接受审核、上线等步骤。
以穷游最世界City Walk为例,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成为线路设计师:
①根据兴趣或者专长提交线路主题和框架。
②从策划半日游开始,时长三小时以内,步行距离控制在四公里以内——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跟客人交流,享受互动的乐趣。
③穷游团队给予建议,打磨线路。
④内部测试。
⑤公测。
⑥上线。
大理白族院儿里的地中海私房菜
你是怎么想到把私房菜搬到“牛游果”上的?
之前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工作之余喜欢做饭请朋友聚餐聊天,他们都怂恿我开私房菜,我也小试牛刀过几次。来云南定居后,开始静心写书,闲暇时接上一桌私房菜。一个摄影师朋友把我推荐给了“牛游果”的创始人,是他们找到我的。直接帮我拍照上线了,我什么都没有做啊(笑)。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专长是什么?
讲故事。我写作的时候,是用文字讲故事;我做菜的时候,是用食材讲故事。
你做这个旅行体验的过程里,最享受的是什么?
主理私房菜对我来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分享故事和时间。最好玩的就是人们通常互不相识,只是一两个人结伴而来,却要跟十个人一桌共进晚餐。其中就有很多分享,还可以结识新朋友,有一天来吃午餐的客人中有一个是刚到大理的,拖着行李就来了,席间提到吃完饭还要去找住处,刚好同桌的另外一个人是在喜洲开客栈的,吃完饭他们就一起走了。
你最怕遇到什么样的事或客人?最喜欢什么样的客人呢?
我其实比较怕带孩子来的客人,因为小孩子相对会有一些特殊要求。我很幸运的是90%以上的客人都是特别好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开放的心态,愿意跟随我的菜式、摆盘和故事,一起游历各地。用中国话说就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吧。我最喜欢的客人就是那些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说“我准备好了,不管你做什么吃的,尽管放马过来吧”的人。
(你可以通过牛游果旅行预订Gil的私房菜,newugo.com;时长半天,¥288/人,满8-12人开席)
从这些平台开始一段微旅行
穷游最世界city Walk
提供16个国家、近30条专业、有趣、有深度人文体验的旅行线路,每团10人以内。(z.gyer.com/citywalk)
牛游果
提供遍布中国的当地体验,其特色是有很多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体验。(newugo.com)
面包猎人
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湘比旅行,它所提供的更像一种生活和社交体验,你可以预约面包猎人,或和摇滚乐手玩音乐,或和Instagram网红一起街拍城市。(面包猎人App)
从大栅栏到杨梅竹斜街——老北京的城南旧事
你怎么成为穷游最世界City Walk线路设计师的?
一次外调深圳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回北京后,我开始在周末带着爱好者去寻找北京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有趣的地方——“秘密花园”,也因此受邀成为穷游“最世界City Walk”项目的第一批线路设计师。不过从线路雏形到最终的行程,经过了三个月的打磨。我和最世界City Walk团队反复沟通修改,希望在保留线路灵魂的同时融入更有趣的故事,比如最开始我只专注于讲解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在他们的建议下再度发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世界书局这栋建筑背后就藏着沈知方和林语堂的版权官司。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遇见各种有意思的反馈。上次有客人指着箭楼上的白色窗檐,问我怎么像是西洋样式。我还真没留意过,回去查资料后才发现真是这样,那是在1915年民国改造的时候,由德国设计师添加上去的,还添加了城垛侧面的山花。这也是我享受这份业余工作的原因,你总能从别人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还有一次在京师大学堂的地质系馆,那是一幢民国时期的混凝土建筑,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大家它的设计者是林徽因,结果我发现大家都停在建筑前发出惊叹、拍照,你会发现好的建筑会让人自发地感受到它的魅力。
你最害怕遇到什么类型的客人?
说实话,我有点怕遇到结伴而来的,一直互相窃窃私语或开玩笑的客人,我会很难过他们没有在听,没办法充分享受这条路线带来的价值。
后记
“牛游果的旅行方式,是我自己的旅行升级的诉求。我想我也代表了一类群体吧。”牛游果联合创始人穆迪说。牛游果的作用是平台:一端是“牛游果”们,他们代表生活在各地的有意思的人,有普通村民、移居当地的艺术家等,通过旅行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加收入;另一端是旅行者,融入牛游果们的真实生活中。“我们为旅行者做了很好的信息筛选和现场体验的链接”。
在以“牛游果”为代表的平台上,旅行体验的设计者和提供者都是个人,这是其魅力所在。牛游果依托于碧山旅行,发掘了许多深藏在中国偏远旅行目的地中的隐秘宝藏,比如藏在贵州溶洞里的造纸作坊,文化站长带你重走茶马古道,彝族老乡带你进山收山货吃婚宴……90%的项目都由各地负责人亲自体验过,对旅行品质的控制通常来自客人评价和抽检。但同样,面对非标准化旅行产品,我们需要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欣赏它的瑕疵和偶然性。例如大理劳模程阿姨家的农家饭,你更关注的也许不是优雅的就餐环境,而是扎扎实实融入一个当地白族人的生活。这些体验感受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基于某种化学反应,即便行程相同,体验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你也许没尝到其他旅行者最称赞的那道菜,但主人心血来潮带你去赶了场当地集市。
最世界City Walk则是将这种小众旅行体验标准化的实践者。“有深度、有趣、重体验的旅行产品。”这是穷游网海外业务负责人林毅对该项目的概括。不同于牛游果等平台,最世界City Walk的产品是穷游以合伙人的机制,挑选符合条件的线路设计师共同研发的,相对来说,品质更加稳定。
同样,大而全、蜻蜓点水式的旅行不是最世界City Walk的诉求。“每条路线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京都,很多人想了解日本战国、名家的故事,所以设计了将军之路;还有一条则围绕岚山,讲述日本建筑怎么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这些线路的独特性都借助于线路的核心——线路设计师来完成,他们中既有旅行经验丰富的穷游员工,也有通过互联网招募的达人。“尽管清迈、京都的线路都不是当地人设计的,但我们在设计时深入接触了当地人,比如在京都采访了许多手工艺人、艺妓、僧侣,沉淀筛选出最符合主题的行程。这种深度主题线路其实很难找到当地人设计并用中文讲解出来。”
为了让这些特色线路能够运转起来,满足预订需求。最世界City Walk还引入了兼职领队的机制。对已经上线的线路招募兼职领队,领队不仅需要掌握行程导览和讲解词,还要完成“必读书单”,保证充足的知识库。不同身份背景的兼职领队的加入又给线路带来另一种化学反应。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些平台也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完善预订体验。牛游果的不少项目在偏远,甚至没有网络的乡野,牛游果们不一定能及时看到订单提醒。但正如这种旅行方式萌生的基础,只要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探,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