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花园就是个目的地
2016-04-29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HMWbdMkpwXMtBDjbeQ2P8N.webp)
从“杂志主编”到“艺廊、餐厅、集合店主人”的转型有什么心得?
没有19年的杂志从业经历,我可不敢开这么一间餐厅,因为我所有付诸实践的行为都是那时创意想法的延伸。1968-1989年,我就是个普通的杂志编辑人,只不过同时拥有一个开餐厅、艺廊和出版独立出版物的梦想。之后我创立了出版公司做书籍、开艺廊和餐厅。其中艺廊是我的至爱,在做Elle、Vogue这些时装杂志时,我为摄影这门艺术所倾倒。几十年间,和杰出的摄影师们密切合作,锻炼了我的视觉审美。那时网络世界还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么简单直接、面对面,要么通过图书、杂志或艺术品这种美的载体。
米兰的corso Como街10号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艺廊开始,时装秀场、咖啡馆、品牌集合店、餐厅到一间叫作“三间房”(ThreeRooms)的旅馆,这些不断扩展的功能区域都容纳在这处Corso Como街10号的花园院落里(因此品牌名称也叫作“10 Corso Como”)。它就像一个融合全世界生活方式的宫殿,我对它的期许就是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空间,把所有美的东西都收纳进来,组成一个值得造访的目的地。
10 Corso Como的海外店目前只出现在日本、韩国和中国,都是亚洲国家,原因是什么?我爱亚洲。我最早的长途旅行就是去印度,而后又去了日本、韩国和中国,那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了。1980年,我给Vogue拍片,去了香港、广东等地,那时中国远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一个政府公务员带我坐火车到处旅行了一个月。我记得那时人们衣着颜色单一,不是深蓝就是军绿,没有人穿短裙,这很有东方特色,那时的中国乡村也美得令人惊叹。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变化非常大。当时的日本和印度对我则是另一种东方式吸引。
为什么想要将意大利式的集合生活方式带到亚洲?又如何看待中国本土的那些设计师集合店?
10 Corso Como对我来说是一种“经历”,或者用“生活经历”来形容更为贴切。意大利文化是我的根,亚洲文化是我的兴趣所在,将前者带到后者,让他们相互影响、融合,这种经历非常有趣。中国的薄荷糯米葱(BNC)和栋梁都非常不错,我买过他们的帽子。本土设计师也都在成长、逐渐成熟以至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就像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那时人人都在追求个性化。如今,很难界定一个设计是纯意大利、中国或韩国的,全球化是趋势。虽然我也很喜欢经典的法国、意大利设计,但那也意味着不够新潮。创造力不受任何限制,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谈谈你最喜欢的旅行目的地吧。
全世界吗?我想我仍然最爱印度。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在那儿开一间10 Corso Como,暂且把这当作一个梦想吧。你知道吗?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读书;另一种就是远行。对于我,旅行就是真实的生活,它会延续一生。我是一个视觉至上的人,看到不—样的事物是我毕生追求的,只有旅行能满足。如今我仍频繁出行,巴黎、伦敦、北京、上海、纽约、东京等,几乎每周都要出远门。人生苦短,做完所有想做的事情可当真需要好好规划,我有一个长长的愿望清单。
和我们分享一段你自己最难忘的旅行经历吧。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去非洲,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患上疟疾的那几天,我也不想离开那里。我在非洲的时候,去了非常多的地方——塞拉利昂、加蓬、科特迪瓦、多哥,虽然那时正经历着一场可怕的大变革。我还去过马达加斯加和肯尼亚,不过南非还没涉足,我很期待去感受那儿兴起的艺术氛围,听说那里刚刚开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米兰你推荐去哪看看?
Fondazione Prada博物馆、San Maurizio al Monastero Maggiore修道院和家族珠宝店Gioielleria Pennisi,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可不是普通的游客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