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菜下山
2016-04-29田丽娟
田丽娟
说山野菜,也许每个人都会说出几种、甚至几十种;可要说山野菜能家种、能致富,也许没几个人能信。可这事儿,蛟河农民信了。
进入5月以来,当人们还漫山遍野地一根根儿挖山蕨菜时,蛟河市乌林朝鲜族乡的上百位村民却在自家的林地里开始采收蕨菜。
在富太村村民秦广才的林地里,绿油油的蕨菜,鲜翠欲滴,远远望去,像一片绿绒绒的毛毯。5月18日,天刚一放亮儿,秦广才就和媳妇来到地里采摘。“以前想采蕨菜挣点钱,得去深山沟里挖,忙活一天也就挣个二三十元钱。现在把蕨菜引下山来,种在自家地里,1亩地能采1500多斤,一茬儿至少能挣个7000多元!”秦广才嘿嘿地笑着说。
“现在,种蕨菜已经成为蛟河农民新的致富道路,乌林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蕨菜种植基地。”乌林乡党委书记黄光锡告诉记者,蕨菜虽然瞅着不起眼儿,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称为“山野菜之王”,市场销售一直很紧俏。一斤鲜品能卖到5元钱,而1吨干品在国际市场上至少也能卖到15万元。春天采植蕨菜,一直是当地村民的传统。可随着采挖农民越来越多,山蕨菜也越来越少。像秦广才一样把山蕨菜进行人工栽培的,在乌林朝鲜族乡一共有40多户。到今年为止,全乡蕨菜种植面积共有350公顷,并以每年50公顷的速度递增,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为种植户创收2600多万元。“这个发展速度相当了不得了。”黄光锡说。
说起这“不起眼儿”的致富路,首先还得说一个人,他就是当地村民黄天德。黄天德以前在大连做生意,一直想回家乡创业,并对当地山上的蕨菜情有独钟。2009年,包村干部了解到黄天德有人工种植山蕨菜的意向后,便积极与他洽谈联系,当年促成了该项目。黄天德与富太村村支部书记李俊富合作,李俊富负责出林地,黄天德投资100万元,在富太村建立了20公顷的蕨菜种植基地。
“富太村周围植被丰富,山上山下到处都是蕨菜根儿,搞人工栽培,挖了苗儿栽上就成。”当时,李俊富信心实足。
20公顷的蕨菜栽上了,經过一年的精心培育,本以为能够获得丰收,没想到第二年,地里只稀稀拉拉儿长出一点,大部分蕨菜根儿都没有发育——第一次种植失败。
为了搞清楚失败的原因,李俊富去韩国学习。2011年春天,学成归来的李俊富将地里的蕨菜根全部挖掉重新移植。
这一次,移植的蕨菜根儿终于活了。经过两年的培育期,富太村的蕨菜进入了盛产期。“预计今年有100公顷地可以采收,效益可达750万元。”李俊富说,近两年,在还林的政策带动下,发展蕨菜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富太村成立了蕨菜种植协会,实行统一管理和销售。
在村支部,几个村民正用一口大蒸锅对新采摘的蕨菜进行炒洗和晾晒。李俊富告诉记者,这些蕨菜要制成干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晾晒的蕨菜用不了1个月,就能端上韩国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