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综合防治
2016-04-29刘忠强
刘忠强
玉米苗枯病是近几年玉米苗期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很多农民对此病不甚了解,大多认为是干旱或叶部病害,常常延误防治时机。只有正确诊断,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就玉米苗枯病的症状表现、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防治时参考。
一、症状表现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苗期,感病植株最先由种子根的一处至数处或根尖发生褐变,以后扩展到一段或整条根系,有一条或数条可同时发生,继而侵染根问(农民称为五又股)变褐,造成根部发育不良,无次生根或少量次生根,根毛减少;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第一节问形成坏死环状斑。地上部叶片发黄,边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以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一般在玉米二叶一心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第一、二叶的叶尖发黄,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轻病者形成弱苗,产量降低,重病者逐渐干枯死亡。可造成5-10%的死苗,给玉米造成严重危害。
二、发病条件
1、土壤带菌。连作种植是造成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同一种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呈现生理不平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使植株抗病力明显降低。
2、种子带菌。这是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陈种子带菌量大,造成发病重。另外自交系种子生长势弱,病菌易侵染,是制种田发病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播种过深也会加重发病。
3、肥料带菌。近几年农民施用的有机肥不腐熟,加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使肥料带菌。因此肥料带菌也是造成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4、气候条件。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期多干旱无雨,土壤水分不足且蒸发量大,不能满足玉米生长需要,造成生长不良,病菌乘虚而入。此外连日低温高湿也利于其病发生。据调查,玉米播后至发根期间,气候干旱或突遇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结,造成土温低、湿度大的环境,易感染此病。
5、土壤条件。近年有机肥施入量减少,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特别是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的粘土地、盐碱地、及常年大量使用玉米除草剂的地块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着重做好药剂拌种,提倡种子包衣,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苗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轮作倒茬。要尽量合理安排茬口,与非玉米作物轮作,尤其是以小麦一玉米种植的地块,要进行科学的安排,实行轮作倒茬。
2、种子处理。播種前晒种2-3天,去除瘦、秕、霉变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100公斤种子用药0.5公斤,或玉米专用种衣剂包衣,可有效的控制苗枯病的发生。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减轻苗枯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小麦播种时要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形状;玉米播种时以45%的氮磷钾复合肥10千克作种肥,种、肥间隔7-8厘米,或苗期亩追施45%的氮磷钾复合肥10千克,并增加叶面施肥1-2次,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4、培育壮苗;玉米出苗遇旱及时浇水,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降雨后及时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利于根部透气,促进根系生长。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喷灌幼苗,每株50-70毫升,重病地块隔7-10天再喷灌一次。喷药时可将喷雾器喷片去掉,以水柱喷灌幼苗心部,使药液流至根部。如结合云大120等芸薹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