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遍地谁来管
2016-04-29高峰
高峰
“垃圾围村”现象不仅关系到农村生活环境的宜居度,而且还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是事关农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实现。
造成农村“垃圾围村”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外,还有粗放的增长方式,以及在农村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垃圾治理相关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及时、不配套、不协调等因素。
粗放增长方式导致生产型垃圾向农村各个领域扩散。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农业、建筑业发展都很快,这在快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以上各类垃圾在农村的快速扩散。一是工业领域垃圾不断蔓延。在城市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大量生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选择了迁往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这使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废料,以及重金属等“原始”工业垃圾不断向农村扩散。二是农业领域垃圾越发严峻。为了追求农业产量,农民往往过度依赖于对农药、化肥的使用,再加上有些地方对污水灌溉、垃圾焚烧,以及人、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等不良习惯缺少有效监管,导致大量农地有机质缺乏,田地和河流污染严重。三是农村建筑领域垃圾也日益增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刺激了农村建筑业的发展。在缺少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大量的建筑领域垃圾被随意倾倒、抛放,有些人直接把村庄道路、小溪小河、小坑小洼等地方当成了建筑垃圾的填埋或堆放场所。
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型垃圾急剧增加。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有“工业味”。除了剩饭、剩菜及蔬菜的根、叶、茎、皮等“传统”农产品生活垃圾外,塑料袋、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商品包装箱,以及一次性塑料桌布、筷子等“现代”工业品生活垃圾也越来越普遍。而且,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部分不文明的游客也加入了农村垃圾的“制造”大军。在大量不可降解的工业消费品垃圾面前,自然界的自我净化功能遭到破坏,农村正被越来越多的工业消费品垃圾所包围。
农村公共环卫产品供给滞后导致“垃圾围村”长期存在。目前农村的垃圾集中收集点、垃圾中转站、密闭运输车等设施还远远不足。许多地方的垃圾处理都是借助于城镇的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这大大降低了对垃圾的处理能力。此外,在资金保障、保洁队伍建设、问责机制等方面也没有形成健全的机制,主要是依靠一些暂时政策和政府机构惯性在运行,缺乏长期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