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4-29文天星
文天星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不仅使众多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而且抑制了贫困人口的增长,为政府的反贫困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时提出的,在实际工作中,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与执行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1.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1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提高扶贫工作的精确度、准确性,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应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由此可见,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在于“精准”,扶贫工作要保证扶贫对象的精准、扶贫措施的精准及扶贫效果的精准。
2.四川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四川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多数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权已经下放到县级政府,但是县级部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缺乏实施细则,资金整合存在较大风险。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其在审批、拨付、管理、验收等程序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实施细则及明确的权责界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投入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对扶贫开发的界定不清晰,行业发展规划与扶贫开发规划步调不一致,导致资金分散,行业扶贫资源存在“交叉重叠、低效配置”的突出問题。
2.2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有待完善
从某种程度上讲,干部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创新,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驻村帮扶干部选派工作不足,派驻过程中被动行政性指派、身份性限制等问题屡见不鲜,选派针对性差,导致派驻干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其工作技能与扶贫工作要求错位。并且驻村帮扶机制中,区域性选派压力十分突出,一些民族地区、高寒山区等贫困现象严重的地区,干部数量比例远远低于实际贫困村数量,导致驻村帮扶人员选派出现区域性需求与供给失衡的问题。
2.3农户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低
现阶段农村地区精准识别多采用“建档立卡”的方式进行,村干部对本村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评议调整,再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基本信息录入贫困信息系统,但是农户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差,村干部进行调查时未如实填定相关信息,多数农户故意填少家庭收入,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还有些农民虽然自身存在困难,但其认为家庭收入调查不过是表面形式,贫困户都是“上面人”定的,对扶贫工作的信心不足等等。这些均是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严重阻碍了精准识别的实现,导致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应有的帮扶。
3.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3.1提高扶贫对象调查的精准性
要加强基层农村的宣传力度,使农户了解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现实意义及目的,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做好群众申报工作,动员群众放下包袱主动申请,清理群众收入来源,特别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经营性收入,将其作为是否进行帮扶的依据。实行分类管理,强化评议手段。在每个村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的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指标,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最终确定贫困户。确定帮扶对象后再进行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示公告、二次评议、建档立卡等措施,村支部、村委会、群众代表共同完成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3.2优化驻村干部帮扶机制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落实驻村干部帮扶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探索开放式驻村帮扶干部选派机制,对驻村干部的硬件条件予以放宽,比如年龄限制、职务限制、身份限制等;大力鼓励经验丰富、愿意深入农村一线服务的离退休干部、科研人员等进村参与帮扶工作,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建立贫困村与帮扶人员双向选择机制,帮扶驻村干部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贫困村,贫困村也可对帮扶干部进行选择,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开放性的特点。最后,完善驻村帮扶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将减贫任务进行合理分解,以脱贫人口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情况等指标为帮扶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项目验收制度。
3.3合理优化扶贫资金
政府要健全扶贫协作机制,建立对口帮扶,以先富带动后富。在政策上针对扶贫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商业性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实现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共同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