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代人和3200块匾的故事

2016-04-29何莉

公民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匾额刘氏题写

何莉

他,自幼学医,子承父业,在继承祖传医疗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其祖上传承的“刘氏刺熨疗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他,就是“重庆中医少林堂”首任馆长、著名老中医刘少林老先生之子,民盟盟员、中医研究员刘光瑞。

这祖辈行医,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父子两人,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历经20余年时间,自费收集散落在民间的3200多块匾额,创办了刘氏家族又一类型的博物馆——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渝中区李子坝附近,一个毫不起眼、好似地洞口的入口下,有一座宽大的地下室,里面静静地陈列着一批珍贵的文物,它们就是刘少林、刘光瑞父子二人历经20余年,耗资500多万元,从各地收集来的上至明代,下至民国初年的各种古匾。

谈起这些古匾的来历和收藏它们的初衷,刘光瑞感慨万千。他向笔者讲述了那隐藏在古匾背后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收书与藏匾

“说起收匾,刚开始时完全是无意的。”刘光瑞说。“我以前的兴趣不在匾额而在收集民间线装医学典籍。在收集医书的过程中,见到了一些匾额被农户随意丢弃,感到很可惜,就捡了起来。”刘光瑞介绍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刘氏父子就开始在各地搜寻散落在民间的医书。

一天,刘光瑞把他们收的匾拿出来请其父亲的好友、著名书法家许伯建鉴赏,许老伯告诉他,中国的匾额文化博大精深,不光内容好,字好,而且很少有相同的。刘光瑞不相信,说我多收点一定会遇到相同的。

“那后来怎样呢?”笔者问。“当收到300多块时,发现只有几块相同;我不服气,决定继续寻找,父亲也十分支持。后来父亲去世了,但我对匾额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了;当收到3000多块时,也才只有十几块相同。我这才真正被匾额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折服。感觉自己无意之中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呀!”刘光瑞感慨地说。

猪圈里掏回的“宝贝”

20多年的时间里,刘氏父子利用行医之便,走村串巷,足迹遍布巴山蜀水,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匾额。无论路途多远,无论多忙,只要听说有匾,刘光瑞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去。

除了从店铺里买匾外,刘光瑞还把注意力放到民间,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匾。他收藏的匾额大都来自猪圈、院落、床下,很多匾都曾经被当作菜板、门板、墙板、床板、洗衣板、猪圈的垫脚板……不少匾额上都布满了刀砍斧斫的痕迹,残缺不全,伤痕累累。一块从李庄收到的“循理”匾就是从猪圈里找出来的;“二天”“史诗”匾就曾经是农村过年杀猪的案板。

在多年的收匾生涯中,免不了要和各类人物打交道,不光有丰收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在和文物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吃亏上当的事在所难免。

“匾藏在乡村,寻觅不易,要发现好匾就更难了,你就是再有钱也难以买到,这是需要运气和时间的,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刘光瑞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身无分文的“百万富翁”

刘氏父子是医生,一辈子靠给人摸脉、开处方为生。一块古匾,少则几百、几千,多则几万,要买进3000多块匾,需多少钱?钱从何来?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为了匾,刘光瑞节衣缩食,生活上是能省则省,常年维持最低生活标准。为了匾,他把行医的收入大多拿出来了,把自己出书和外出讲学的报酬拿出来了;他还把老屋拆迁的补偿款和夫人卖化妆品的钱也拿出来了……随着他收藏匾的数量不断增加,他的钱袋子却越来越瘪了。

刘光瑞常常为了买回自己心仪的匾额四处借钱。他曾硬着头皮找一个做房地产的学生借了20万元,如愿以偿将一批匾额带回。“实在是对不起我的徒弟们了。”事隔多年,刘光瑞仍深感愧疚。

随着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刘光瑞手里的匾越来越值钱了。随便出手一两块便可换回不少钱,但无论经济怎样紧缺,也无论别人出多高的价,他一直是光收不卖。有人开玩笑说,他是“身无分文的百万富翁”。

从识匾到办匾博物馆

历经20余年的奔波,刘光瑞收藏的匾越来越多,门类也逐渐齐全,包括建房匾、居室匾等,几乎涵盖了匾额的所有类型。时间跨度大,最早的要追溯到大明宣德年间那块题写着“锦绣腾辉”的乌木官匾;最晚的也是民国时期的遗物。

题写匾额的人物众多,其中不少名人雅士,既有孙中山、蒋中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题写的匾额;又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写的“二天”“裹粮坐甲”“清白遗风”“正直难老”“忠厚传家”“椿萱齐茂”等精品匾……

对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贝,刘光瑞开始了艰难的学习和研究。

他从认字开始,逐一对自己的藏匾进行考证。遇到不认识的字他查看字典,不懂意思的,他四处求教。其中一块“乆大名居”中乆字,他曾经几次请教著名书法家魏功钦。

认识了自己藏匾后,他进而考查其时代背景、所处地域特色、用途、含义等等。空闲时他仔细揣摩其书法、绘画特色,探寻匾额中所包含的历史和故事。一有感受,他就提笔记下,天长日久,他写下了好几万字的体会。

2013年,他把自己的这些体会编辑成中国文字起源、汉字的历史演变、匾字的特定含义、匾额学的分类研究等16个部分集结成《中国匾额学》一书出版。

对自己的藏品越深入研究,刘光瑞决定自费再办一个匾额博物馆,把这3000多块匾展示出来,让这些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得以和更多的人见面,使私人收藏为大众所用。

于是,新一轮艰难的征战开始了。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终于面世。

猜你喜欢

匾额刘氏题写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往顶上跑
匾额下的刺猬
后母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
仿写句子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