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里的幸福宴
2016-04-29郝园园
郝园园
青岛市市北区水清沟街道南丰路22号筒子楼片区的100多位老邻居因邻居节又重新聚在一起,在筒子楼前唱歌、跳舞、拍照留念,回忆在筒子楼里相处的点点滴滴。
欢乐、热闹、伤感、不舍……周遭是曾经居住过的筒子楼,面前是即将分别的老邻居。2016年初,青岛市市北区南丰路16号、18号、22号内的多座筒子楼统一启动棚改,居民们纷纷搬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特别是筒子楼的特殊结构,使得邻居间的感情更加深厚。82岁的郝秀兰和同龄的于冠秀坐在一起,聊起往日点滴,感慨颇多。“我们是60多年的老邻居了,一转眼就要分离了,真是舍不得。”郝秀兰说,“筒子楼虽然破旧,但邻居之间出门就能见面,大家伙儿就和一家人一样,谁家有婚葬嫁娶的事儿,整个楼都跟着忙活。”
今年54岁的林杰一早便拿着音箱和萨克斯来到现场,为老邻居们吹奏最后一曲怀旧老歌。从6岁跟着父母搬到这里,他就和邻居们打成了一片。可以说,筒子楼见证了他生活和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感情。几十年来,每逢社区有文艺活动,或者谁家有喜事,他总喜欢吹奏一曲助兴。楼里有的孩子想要跟着学乐器,林杰就当起义务指导员。悠扬的樂曲声中,57岁的顾青松和54岁的赵月华也回忆起自己结婚那天的情景。1985年夫妻俩在筒子楼里结婚,因为房子太小,邻居们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又帮着做饭招待,才办好了一个圆满的婚礼。
“我们整个楼里的孩子估计都吃过王大哥家里的饭,邻居家闺女都喊他‘大爸爸。”南丰路22号楼的居民看到笔者采访,赶紧“报料”。他们说的王大哥叫王其弟,今年68岁。回想起往事,王其弟也很有感慨。“当时我们邻里之间相处都特别融洽,我们家两代人都在这里出生的,谁家父母不在家,孩子就来我家吃饭。反正碰到什么吃什么,多双筷子而已。”王其弟的邻居做生意,女儿经常在他家吃饭,时间久了就喊他“大爸爸”。
南丰路社区书记陈国霞也是棚改居民之一,她说,当年老邻居们住在一起时,几家共用厕所、水龙头,从来没有因为琐事红过脸。谁家有个难事,大家一块帮着解决;谁家忘带钥匙,去邻居家取备用钥匙就行。这里的房子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因为条件不好,很多邻居都搬走了。“这次棚改将很多十几年不见的老邻居重新聚在一起,大家都格外高兴,有的一早就来了。”
看着洗好的照片,邻居们笑得格外灿烂。期间,邻居们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贴在街道准备的“愿望树”上,并且留下自己的新住址和联系方式。筒子楼要拆了,但这份情谊不能拆。老邻居们都希望即便住的距离远了,但这份深厚的邻里情永远不散。拿着打印好的照片,挨着老邻居,一起喊声“茄子”拍个照,这份笑容和邻里情将永远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