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已老

2016-04-29潘姝苗

牡丹 2016年3期
关键词:苦寒腊梅村口

潘姝苗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年复一年,以为自己会渐渐遗忘故乡,但它反而成为时时牵动我思绪的地方。

村里只住着潘姓的几个户主,显得人烟稀少,由于日子过得贫穷,儿孙成家后大都去外面自立门户。爷爷与叔叔守着几亩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修地球”,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一天农活忙完,屋顶腾起炊烟,我端着粗瓷大碗,借着夕阳的余晖,在青石板上跳来跳去,惹得一群鸡鸭跟着我乱跑。这是一天最快活的时光,而白天,我则多被反锁在屋里。一次午睡醒来,蒙眬中见一只老鼠在房梁上穿梭,而我身旁居然还躺着一只不知哪来的黑猫,吓得我一声惨叫,硬是从门槛缝里钻了出去。

绕过一道墙,是二爹住处,那块地界明显大些,水塘丰盈,果树浓密,几间水泥青砖瓦房十分夺人眼球。阵雨时节,瘦削的叔叔常搭着木梯爬上房檐,用草皮、石块压住被风掀翻的屋顶,屋内雨漏不止,经常连被子都会打湿。我当时觉得,生活最大的前程就是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承载懵懂无知的过往,那块养育我的土地离我慢慢远去。低矮的茅草房、贫瘠的黄土地,拾柴挑水、睡草铺点油灯,苦寒的日子虽折磨了我的身体,却滋养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等我大些了,爷爷奶奶每去很远的田地劳作,就将我放养在村落,草垛里、田岗上,邻家的墙角根,田野的土旮旯都是我的游戏场地。记得奶奶赶集带回一朵海绵胸花,闪着五彩的光泽,一下子吸引了我。平日所见除了门前的腊梅、海棠、梨子,只有入秋时节满野的棉花,哪见过如此艳丽的色彩,想来,那竟是我唯一的“饰品”。

该上学了,父母从部队去老家接我,见我泥不溜秋活像个“小叫花子”。此后每年寒暑假父母都会带我回乡。那几间土屋散布在阡陌纵横的田间,七绕八拐地就迷失了来路。每当跋涉至此,总能在村口遇上远远迎来的奶奶,她戴着四季不变的蓝花头巾,理着凌乱的盘发,笑得白发都亮了,“就知道今天有贵客,树梢的喜鹊一早就喳喳叫。”

你吃过土灶熬的豆粥吗?揭开硕大的木锅盖,一粒粒米豆在柴禾的燃烧下珠圆玉润,绽开粉色的薄衣,露出白嫩的肚皮,冒着浓稠的泡泡。等熄罢火,再闷上一小会儿,刚才那活络的动静已悄无声息,取而代之一层蝉翼似的米油,等着奶奶为我舀上第一勺,那醇香的粥皮啊,一口啜吸能沾住嘴唇,干后留下一圈糊疤,像长了白胡子一样。我和姑家、叔家的几个孩子一碗接一碗地盛着粥,直把肚皮撑得溜圆。

爷爷去世后,奶奶随父亲来到城里,叔也搬到了镇上,村庄再也没人住了。只有父母在清明、冬至回去烧几叠纸,添几锹土。父亲告诉我,旧屋已坍塌无几,老树也被人砍去。逢到有雨,一双鞋能套好几斤泥。身虽未至,但衰败的故居已在父亲话语里展现淋漓。

岁月更迭,我依稀能闻到村口那株腊梅散发的幽香。朵朵鹅黄的花瓣晶莹剔透,衬着斑驳的泥墙和秸秆,映在古板清寂的木门旁,仿佛只与这苦寒和凄冷相匹配。

时光带走了古旧的老屋,老去的故人,却带不走我对故乡日久弥新的念想。

猜你喜欢

苦寒腊梅村口
苦寒也有芬芳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村口那座山
观菊赏鹦有怀
作品(五)
咏棕树
腊梅
腊梅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村口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