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静静的树林
2016-04-29
李杜喜欢游走,他们一生中的安静时间多不多?
如果一个人闲来独处,去一个寂静的地方,比如说一片树林,应当是十分愉悦的。这可以是一个舒展思想的好机会,比如,我们在树林里想一下很久以前,有那么两个性格迥异的大诗人,他们怎样在大地上游走吟唱,留下了哪些诗篇。他们的一生或漫长或短暂,有哪些苦恼和欢乐,与我们今天生活的不同在哪里,人与大地的关系等等。关于寂寞的独处和好处,一个叫贺拉斯的外国人说得很好,他正是谈到了一个人,谈到了一片树林,这里让我们再次引用:“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一片树林里,想着那些贤人君子们能做些什么。”
这句话令人一下就平静下来,觉得非常好,它写出了人的一种状态。独自走在树林里,四处十分安静,这种环境更容易让人想得很远。他想了什么东西?他想到了哪些“贤人君子”,当然是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想着他们“能做些什么”。这无非就是一句中国的老话,叫“见贤思齐”。那些人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就做不到?今非昔比,我还能做些什么?究竟还有多少可能性?这种设问和向往里,真的蕴藏了太多的东西。
还有一个宗教家,他说过的一段话也值得写下来,他说:“我每一次到人多的地方去,回来以后,都觉得自己大不如从前了。”
这句话也同样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个人的经验中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经历中,凡是那些大热闹的场合,往往也是各色人等努力表演的一些地方,整个过程可能也不乏愉快,但回来之后还是若有所失,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自己的安静和独处,自己的思考。原来只有安静才能“见贤”,也才能“思齐”,而人多的地方是没有思想的,那里不光远离了想象中的“贤人君子”,反而更多地与时尚之物搅在了一起。那些热衷于到人多的地方厮混的人,常常是不安分的人,不务实求真的人。那些人当中也会有个把有心力、定力的人,他们或许是偶尔才去一下,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即人多的地方出现有定力、有独特见解的人的几率总是比较小的。
安定下来才有思考的力量,才会找到生命的立足点,才能够发力。我们不停地到那些场合去,就像一个人被提离了地面,身心都会失衡。
有人讲,一个人要善于学习,要倾听,要阅人无数,这样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深刻。如果一个人总是满足于在“树林”里溜达,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们一直称道的李白和杜甫,这些唐代大诗人就不曾安分过,他们到处游走,饮宴交友,热闹得很,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诗章还会发现,他们为了生存或一些嗜好的缘故,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浪费一些宝贵的时间,但是比较起来,他们使用时间的方式还是比我们当代人智慧得多。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或结伴或独行,一生走了多少地方。李白在山东遇到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就与他们约会徂徕山,结成了“竹溪六逸”。李白特别迷于道家,去大山深处访道论玄,话题又是何等深邈。当年长生不老的修炼,对瀛洲的向往与探访,都是了不起的最现代、最先锋的事业,是关乎生命源头和归宿的形而上的问题,不但不俗,而且一定会引领诗人走向更加阔大的思索。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李杜关于长生的探访,也就没有他们那些深邃迷茫的诗章。特别是李白,他的诗意缥缈迷离、新异奇绝,与他的修道生活一定是大有关系。
至于他们与大量文朋诗友的唱和,那虽然留下了不少文字,有的还算应酬之作,但从诗中所见,也大多只是三五好友甚至是一对一的饮谈,算不得“人多的地方”。我们今天揣度李杜的文字,时常会有一种跟随游走的感觉,甚至可以在午夜的安静中听到他们脚踏树叶的沙沙声。那真的是“一个人走在一片静静的树林里”。
认识总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承认一个生命在形成之初被赋予的那个能力是最重要的,那是很难解释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后天是会被遮蔽和破坏掉的,所以说一个人常常回到貌似虚无的空间里将是至关重要的。人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与大自然连接一起,全部潜能就会悄悄集合、堆积和聚拢。
那将是一种既专注又恍惚的状态。生命需要在专注和恍惚之间来回游荡。没有这个条件,那种巨大的创造、顿悟式的发现,还有重新面对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勇气,就会大打折扣。不难发现,一些有大能的人,不管从事什么,他们面临一生最重要的行动关口、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时,往往要退守到一个寂寞的个人空间里,去好好安静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生命的反省力、觉悟力才是强大的。
就文学写作者而言,难道写出一篇重要的文字不是面临了一个人生的行动关口吗?这时当然需要个人潜能的调度和凝聚。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发力,才会产生杰出的创造。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将所有不同凡响的发现连缀起来,接续起来,就会是相当了不起的。
或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今天就是应该经常到一些热闹的地方,听取各种各样的声音,参与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正好相反: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这种嘈杂难道还不令人畏惧吗?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接受和过滤各种信息的人,顶多是个消息机灵人士,是个信息收集员。而具有原创力、发现力和思想力的人,只会是那些冷静自处的人。
看一个人和一群人,道理其实全都相同。如差不多的人口密度,有的地区整条街道放眼望去总是拥拥挤挤,那么这里的人文素质一般来说会是比较低的;而相反那些比较安静和清寂的地方,人文素质就会高一些。这是重要的差别和表征,可以说是相当发人深省的。那些拥挤之地不要说很难保持一片安静的树林,就是有,谁又会去里面享受?会有一个人走在“静静的一片树林里”?即便去了,大概也只会去拣柴火,打鸟,给野兔子下套。
“贤人君子”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镌刻在了人类的历史上。我们跟那些永恒的思想失之交臂,于是才变得平庸、无足轻重。
但愿李白和杜甫等盛唐诗人能够更久地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