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输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6-04-29王莹莹
文/王莹莹
浅谈运输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文/王莹莹
摘 要:交通运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交通运输业不仅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养殖业等的规模和布局,而且还影响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小城镇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多元化农村和小城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改善农村和小城镇道路交通,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农村交通;文明发展;持续发展
一、现代化及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述要
最近的3个世纪,现代化成为人类进步的主题,以及文明发展的主流,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根本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关于现代化的研究,在最近的50年间,大体可区分出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三大体系。国外中国现代化研究以罗兹曼、布莱克等人的《中国的现代化》为代表,从17、18世纪写至19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分析框架为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和政治学的行为主义。罗兹曼、布莱克等人与1950-1960年代带着“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偏见的T.帕森斯、以及强调经济成长水平阶段的W.罗斯托不同,他们承认不同国家有着选择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条件和可能。中国的现代化,始自百多年间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费正清称之为“冲击—反映”(1948)。在实践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孙中山先生最早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路径,并付之于实践,乃有随后的民国“黄金经建10年”;继之再有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黄炎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10年“乡村建设”运动(1928-1937);并认识到农村现代化依赖于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良好互动:晏阳初曾经动员500多名知识分子下乡,甚至还有外国人;其途径为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实施直接面对农民的“公民教育”(晏阳初)。“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而梁漱溟既不同意胡适在其博士论文导言中之“以渐进与改革的手段来实现一个极为激进的目的”,也不赞成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路线;当时的“中国的道路在哪里”之争,其实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哪里”之争。至少,主张“乡村建设道路”的学者们,真正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先起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都是与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
然而,探讨农村现代化多元发展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缺乏针对农村的千差万别这一最大的农村现实的研究。在众多学者时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综合考虑全省情况,于2003年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强调区分情况、分类指导,把全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分别确定各个区域的具体进程。
二、农村交通
世纪之交,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百年不遇的良好机遇,也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前沿,在西部处于承东启西的区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甘肃的公路交通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得到初步改善,交通瓶颈局面得到初步缓解,已初步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络。但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面对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甘肃经济发展需求,甘肃的公路交通,尤其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分布的农村公路发展仍十分滞后。加快甘肃公路交通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发展,是关系甘肃社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充分分析甘肃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特性,尤其是农村公路交通特性及优劣性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甘肃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水平,结合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提出了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及战略措施。
三、结论
有保证道路的持续畅通,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不能被看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不能看作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它应该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建设符合中国经济需要的农村市场为己任,希望各级官员能清醒的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如果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它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还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城乡差距将会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会更紧密,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宗锦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4):4-8.
[2]赵英:中国汽车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趋向.《领导参阅》,2011年35期.
[3]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