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与黑》与《包氏父子》中主人公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2016-04-29姚梦婕
文/姚梦婕
论《红与黑》与《包氏父子》中主人公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姚梦婕
摘 要:司汤达与张天翼,两位完全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著名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社会环境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描述能力,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带着巨大的时代烙印。而由于身处在中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圈,使得《红与黑》与《包氏父子》在人物、剧情、场景等诸多描写刻画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红与黑》;《包氏父子》;人物刻画;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许许多多方面。哲学、音乐、美术、宗教等等,当然也包括文学。本文通过探讨《红与黑》与《包氏父子》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其描写手法及方式进行对比,将视野从文学形象拓展到整个文化层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部分差异。
一、父亲形象的刻画差异
《红与黑》的故事来源于作者司汤达本身的经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司汤达的父亲反动、自私、顽固,素来与他并不亲密。而在《红与黑》中,男主人公于连的父亲老索雷尔与于连,也是如此。老索雷尔厌恶自己有知识有文化的儿子于连。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及父亲生活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于连的父亲老索雷尔就是典型的被社会黑暗所压迫的一种形象,这样的人碌碌无为,十分平庸,像那个时代所有的下层人民一样,他粗鲁、虚伪、没有受过教育,与这个在逐步向现代化文明化迈步的时代格格不入。
《包氏父子》中唯唯诺诺的老包:
而在《包氏父子》中,张天翼对于老包的刻画显然与司汤达对于老索雷尔的刻画有所不同。与老索雷尔的严厉暴戾、自私无知不同,老包显然对于文化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或许并不明白其真正的意义,却并不反对儿子包国维受教育。老包希望儿子好好读书,走向富贵的道路,这样自己也能跟着享福。
在《包氏父子》中,老包身上传统父亲的一贯权威被消解了,老包作为一名在下层社会中奋力打拼的父亲,把自己未完成的走向成功的心愿下放到儿子身上,把享受荣华富贵生活的期盼寄托在下一代。
在《包氏父子》所处的时代,可以明显的看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父权批判的痕迹。接受了现代思潮洗礼的子辈们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 造成了新文学中大量逆子形象的出现。
二、儿子形象刻画的差异
于连形象的浅析:
于连热爱读书,因而即使是出身于木匠家庭,却依然靠着自己的努力学习知识,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有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
而就像上文提到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身处社会地位低下的于连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可以说他是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这或许也是他为何与德.雷纳夫人以及玛蒂尔德小姐频繁接触的原因。作为一个少年人,他曾经有过纯真的爱情,但是最终他却是以爱情为通往上层社会的工具加以利用。
由此可见,于连内心深处的渴望是十分明显的。但他的奋斗却并不是光明磊落的。见风使舵、利用女人、过于自卑而导致的过于自尊,都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形象。
三、包国维形象的分析
包国维并非像于连一样,读书以接受先进文化洗礼。包国维从不认真读书,在学堂里认识了一群富家子弟,便终日与之厮混,变得堕落不堪。
这样的包国维同于连相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他钦羡上层社会的好,甚至将其视为人生准则,却从不曾为此付出过实质的努力。于连固然虚伪,却始终是有目标地向上层社会进发。上流社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将它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作为规定强加于这些思想头脑空虚的下层人民心中,使包国维这样的人变得虚荣、无知、堕落且目无尊长。他永远只能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发脾气耍无赖,在面对郭纯等人时却毫无反抗之力。他从未想过像老包期待的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反而是怨恨老包,未能给予他像郭纯那样奢华的生活。
四、总结
两位生活在完全不同地区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也有着许多不同。本文重点放在了两对父子的刻画差异上,而由此将目光放大到整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上。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对于连父子的刻画,以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为主,通过心理描写主要叙述,语言简单清晰。而在《包氏父子》中,张天翼则更注重人物形象、语言以及故事发生的外在环境。且《红与黑》的男主人公的性格更加多面化,《包氏父子》的包国维性格却更加单一化。这也是作品创作的一种需要所致。
综上所述,西方十九世纪前期的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而在西方诸多作品之中,作家们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语言简明、深刻、准确、犀利。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之中,政治倾向并不是很强烈,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刻画以及对话动作描写表达了对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文化交织情况下社会的无奈与批评。语言多以辛辣的讽刺亦或是悲哀的叹惋为主。
总而言之,大概就如中国画在于写意,而西洋画在于写形一样,中西方文学乃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是在于此。
注释:
①韦建国,郑闽江,吴舜立主编.《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 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②邓轶嘉.《〈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文学教育,2012年5月
③钟敏.《试论〈包氏父子〉与〈高老头〉父爱的相似性》.作家杂志,2010年第八版
④李敏,朱永峰.《让审美触角向另一类父子冲突延伸——〈包氏父子〉再阐释》.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0卷第3期,2007年7月
⑤邓轶嘉.《〈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文学教育,2012年5月
⑥陆子君.《一种清醒的姿态——谈张天翼的〈包氏父子〉》,2009年第10期.安徽文学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著,李振球,智莉译.《红与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张天翼著.《张天翼作品综合集 华威先生》.华夏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 韦建国,郑闽江,吴舜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西方19世纪前期文学(下)》 本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 勃兰兑斯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五分册 法国的浪漫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姚梦婕(1996.1~),女,湖北潜江人,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比较文学。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