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记者笔下的南京保卫战
2016-04-29孙宅巍
□孙宅巍
美英记者笔下的南京保卫战
□孙宅巍
在 79年前举世瞩目的南京保卫战中,有一批美英记者,对中国人民抗战怀着深厚的同情与敬意,活跃在硝烟弥漫的南京城郊,客观、公正地及时报道了南京军民的保卫首都之战。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英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关注与支持,留下了一段中西方人民之间交往与友谊的美好记忆。
宣传南京军民防空作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京开始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日机对南京高密度的轰炸,给南京城市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批平民百姓在空袭中丧命或受伤。美英记者及时从南京发出电讯,报道空袭造成的惨剧,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谴责与对南京人民的同情。
1937年8月20日,一批日机轰炸了南京中央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及时发出了有关此次空袭造成的损失及日本飞行员被俘的电讯。该电讯称:“今天,14架日军轰炸机趁着黎明对南京发动了空袭”,“南京中央大学医院被轰炸后起火,据报道,有10多名中国平民遇害。中央大学图书馆也遭到严重破坏……3名日军飞行员今天逃过一死,他们的战斗机在浙江上空被击落。这3人被送往南京与其他4名被俘的飞行员关在一起。”一周后,驻南京的美联社记者,根据自己在空袭现场的观察,再次发出电讯,强烈谴责日机对南京贫民居住区的狂轰滥炸。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日军轰炸机今天对首都最贫困地区的轰炸造成15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在惨不忍睹的泥巴屋废墟堆里保持踡缩姿势的烧焦的尸体。他们看不出这些空袭对日本人有任何军事上的好处,哪怕是一点点。”
9月中下旬,日本海军航空队对南京实施了为期一周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共出动飞机289架次,进行了11次轰炸,计投弹32.3吨,给南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英记者及时报道了这一疯狂的罪恶行径。美国记者德丁于9月20日的电讯中写道:“今天上午,50架日军飞机对南京全城除新居民区以外所有地区发动了令人恐怖的3小时空袭……在空袭还在继续进行的过程中,记者就驱车快速赶往现场,目睹许多平民被炸死。记者估计现场附近有50人被炸死。”英国路透社记者,则报道了9月25日日机对南京轰炸的惨状,并揭露了日机袭击医院完全是故意的,“决非误认目标”。消息称:“平民死伤达600人。自上午9时半迄下午4时半,日机先后五次侵入南京上空,共掷炸弹500枚……据中央社称,日机轰炸中央医院决非出于误认目标,因屋顶上漆有大红十字符号及‘中央医院’四字。”
《纽约时报》记者蒂尔曼·德丁
日机对南京的空袭,一直延续到12月中旬城陷前夕。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驻远东记者司迪尔不停地驱车追踪日机空袭的实况,记录下了那些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悲惨景象。他在12月10日发回的电讯中写道:“一天的轰炸、扫射将数以百计血肉模糊、肢体破碎的人送进医院,将其他残缺不全、失去生命的躯体奇形怪状地散落在弹坑四周。”
活跃在南京的美英战地记者,在报道日机空袭对南京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向世界报道南京军民在防空作战中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8月15日,20架日机首次空袭南京。中国空军与地面防空炮火立即奋起迎击,击落、击伤日机多架。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及时发出电讯,以赞许的口气称:“中国空军腾空而起,在空中与敌人搏斗。市内及周围山上的防空炮开火,空中飞舞着爆炸的炮弹”,“中方事后报道说,有6架敌机被击落。而独立观察人士则声称,至少3架日军飞机被击毁”。
在9月22日,日机对南京大规模空袭,美联社驻南京记者及时发出空战电讯,快速传递了中国空军与地面防空部队勇敢作战的行动及所取得的骄人战果。《纽约邮报》于当天报道称:“日军飞机尚未出现,13名中国年轻飞行员就驾着美制歼击机在隆隆的引擎声中飞上天空,朝着西北方向飞去,以迎击敌机。……设置在古城墙边丘陵上的中国军队高射炮立即开火,炮弹在空中形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飓风。中国歼击机猛烈冲入日军飞机群。不久,4架日机冒着火焰坠落下来。”
后来,美国《时代》周刊也刊发了美联社记者从南京发出的空战消息。该刊报道了9月23日又一场激烈空战中,中国空军成功驱赶日机的战况,并以赞扬的口吻宣称中国军民士气高涨,仍然掌握着首都上空的制空权。
在对南京上空激烈空战的报道中,英国路透社记者也快速报道中国空军击落日机、“环飞扬威”的英雄战绩。其10月12日快讯称:“未几,中国驱逐机飞临敌机一架之上,以机枪猛射,敌机中弹起火,坠落于门东某姓之宅……钟鸣三旬,敌机绝迹天空,仅中国驱逐机环飞扬威。”
赞扬浴血奋战的守城官兵
南京守城官兵在一周多的战斗中,先后在外围与复郭阵地与强敌进行了顽强的拼搏。他们在句汤线、淳化镇、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等阵地均留下了光荣的战斗纪录。驻南京的美英记者于炮火中,忠于职守,对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土的勇敢牺牲精神和打击日军的战绩,作了大量的报道,对于坚定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都发挥了重要影响。
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战地记者发回的快讯,对发生在南京郊外的战斗,作了最早的战况报道。该报在12月8日的消息中称:“今天两支日本部队对两座南京古城墙城门发动的猛烈攻击被中国守军打退,战斗中,日军遭受1000人的伤亡……日军的前锋已抵达外城麒麟门,但在遭受重大伤亡后被中国守军赶了回去。”美国记者德丁于12月9日发回的专讯则描述了中国守军“拼死抵抗”的细节。他写道:“在南京周围十英里的半圆形防线上,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拼死抵抗,阻止日军向前推进,中日双方的主力部队已经激战数周,双方都有严重伤亡”,“据中方报道,日军为打通通往南京南大门而在秣陵关、牛首山发动的两次协同进攻已被压制。据说参与进攻的日军有3000人,备有坦克。据报道,其中5辆被缴获。中国守军报告,在当天战斗中,有14位军官和370名士兵阵亡。”
美国新闻记者高度赞扬南京守城炮兵对进攻日军的顽强阻击。《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司迪尔于12月10日从南京发出电讯称:“中国部队的官兵们,只要有城墙在他们和日军之间存在,就顽强抵抗着。中国军队的炮口,炮弹一个接一个地打出。”同一天,《纽约时报》记者德丁发出特电,称赞“中国军队抗战斗志高昂”,他写道,“中国军队的炮弹给予日军前线严厉打击,防止敌军布置阵地,准备重炮压制南京。虽然遭受了日军空中惩罚性轰炸,中国军队仍据守着前线”。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12 月12日从意大利大使馆的屋顶上,观察到了中日双方炮火的激烈交锋。他写道:“南面的三处大火将高耸入云的烟柱推向空中。炮火摧毁城西山上水利设施的巨声震撼了整个南京城。城西山丘上的中国炮群仍在反击。”
在中国军队退守复郭阵地后,日军曾用飞机向守军投下“劝降书”,但这一“劝降”的举动遭到了南京守军的坚决拒绝。他们坚定地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美英记者及时报道了南京决不屈服的战斗姿态。英国通讯社发表记者报道称:“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电话中向在汉口的中国军队的高级官员报告说,中国军队的士气依然高涨,战况正向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
自12月10日日军向南京城垣发起总攻后,中日双方部队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展开激烈搏斗。守城官兵虽然知道战局的失败已无可挽回,但仍奋不顾身,以死相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阿本德在《南京遭围困》的特讯中报道说:“中国军人在南京再次展现了能够经受艰难困苦的非凡能力,并在任何军人都为之胆寒的条件下坚守阵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没有酬劳,吃不饱,也没有条件救护伤员,但是中国军人逼迫日军为城门附近每一寸土地付出巨大的代价”,“从光华门城墙上的许多地方,从紫金山上以及南京周围的其他制高点,近50个小时,日军将各种炮弹、机枪火力倾泻入南京城内。每一个小时都有空袭轰炸,但中国军人仍进行着不畏牺牲的战斗”。
12月12日,唐生智向卫戍部队下达了撤退令。在撤退过程中,仍然有守城官兵为阻敌前进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壮举。美英记者的战地报道中,也为南京保卫战中的勇士们唱出了最后的赞歌。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于12 月12日的电讯中写道:“下午晚些时候,大批中国军队开始从城南撤退,纪律良好的部队有秩序地向北撤退。只有约1000人奉令留守城南,他们勇敢地坚持巷战,直到午夜时分全部被歼灭”,“担任后卫的部队勇敢地战斗,阻遏日军前进。机枪通宵达旦猛烈地扫射,在午夜时分达到最高潮,许多城防军队的军人在城外战死,目击者后来在那儿见到上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防空机枪阵地千具中国军人的尸体”。
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的摄影记者门肯在南京城陷后发出的一篇电讯中,称赞一位守军二等兵是“未被颂扬的英雄”。他在电讯中写道:“对我来说,南京城陷之际,未被颂扬的英雄是位无名的中国二等兵。他的行动也许救了我和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蒂尔曼·德丁的命。我们在中央饭店附近的中山路上行走,这位二等兵示意我们到路边去,他正和一群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战斗。我们弯腰钻进安全地带后,日军的坦克在街上隆隆驶来,机枪喷着火舌。坦克走后,我们发现二等兵和他的战友都倒在街头牺牲了。”美联社记者则根据“来自南京的零星报道”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发出的无线电讯”,报道了中国军人在城陷前夕进行的“几乎是自杀性的搏斗”的情景。电讯称:“数股中国军队被困在城内,继续与日军进行着几乎是自杀性的搏斗,或以建筑物为屏障阻击日军,以迟滞占领者的进程。”这些报道,在客观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中国军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其牺牲奉献精神的赞扬。
美英记者富于激情的战地报道,让世界人民及时了解了南京军民保卫首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局真相。报道彰显了美英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支持,及对日本军队侵略行径的谴责。这些报道,不仅给悲壮的南京保卫战留下了一部真实的记录,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南京军民和全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是中西方人民共同捍卫世界和平的光荣篇章。(编辑韩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