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力散联合接骨七厘片治疗肋骨骨折导致严重肝损害一例

2016-04-28赵英

上海医药 2016年6期

赵英

关键词 肝损害 虎力散 接骨七厘片

中图分类号:R575/R5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6-0039-01

Sever liver injury caus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ulisan combined with Jieguqilipia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rib fracture

ZHAO Ying

(Xid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1, China)KEY WORDS liver injury; Hulisan; Jieguqilipian

过去人们认为中成药具有方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随着中成药的滥用,越来越多的并发症发生,本文报道1例因骨折服用中药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希望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81岁,因“脑梗死”于2014年11月7日入住本院,住院期间未使用他汀类等药物,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2014年11月15日患者如厕时不慎摔倒,胸片示右第八肋骨骨折,转至区中医院保守治疗,出院后转至我院,带回虎力散胶囊和接骨七厘片,每日分别口服0.3 g和1.5 g×2次,用于活血化瘀、消肿和接骨止痛,24 d后,患者出现恶心、食欲欠佳,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肝、胆、脾、胰B超提示肝区光点增粗。12月8日查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61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668 U/L,碱性磷酸酶287 U/L,总胆红23.3 mmol/L,直接胆红素13.9 mmol/L,g-谷胺酰转肽酶343 U/L,及时停服上述药物,查甲、乙、丙、戊肝抗体、肿瘤指标均为阴性,即给予口服五酯片、复方甘草酸、利肝康片保肝降酶治疗1周,患者自觉恶心症状好转,12月15日肝功能显示,丙氨酸转氨酶14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25 U/L,碱性磷酸酶221 U/L,总胆红素 15.6 mmol/L,直接胆红素7.6 mmol/L,g-谷氨酰转肽酶317 U/L。继续服用保肝药物,患者食欲明显改善,再次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3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6 U/L,碱性磷酸酶136 U/L,总胆红素13.1 mmol/L,直接胆红素5.3 mmol/L,g-谷氨酰转肽酶212 U/L,于次日停服五酯片,继续口服复方甘草酸和利肝康片,2015年1月6日停服所有保肝药物,复查肝功能正常。在停药12周后再次复查肝功能完全正常。

2 讨论

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往无慢性肝炎病史,也无嗜酒史,无遗传或代谢性肝脏疾病,肋骨骨折前查肝酶学均正常,骨折后服用虎力散胶囊和接骨七厘片24 d后出现肝酶学异常及恶心、食欲欠佳,及时复查肝功能发现转氨酶呈几十倍增高,且相关酶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停药1周后复查肝酶学均有明显下降,且临床症状好转,查体皮肤无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故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1]。

已有报道显示约有100多种中草药和30余种中成药可引起肝损害[2]。单一用药以雷公藤及三七多见,单独报道的药物多为何首乌、菊三七,黄药子,中成药以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以及治疗银屑病和乳腺增生的复方制剂报道较多[3]。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因此中药致肝损害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含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导致肝损害发生率比较集中,并且含有碱类、苷类成分的药物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含有其他成分的药物[4]。虎力散胶囊和接骨七厘片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均“尚不明确”,虎力散胶囊主要成分为制草乌、三七、断节参、白云参,接骨七厘片主要成分为乳香、没药、当归、土鳖虫、骨碎补、硼砂、龙血竭、自然铜、大黄。本例导致肝功能损害的可能原因为制草乌的主要成分是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毒性大,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苷及双蒽酮苷,硼砂连续摄取会在体内蓄积,妨碍消化道酶的作用,其急性中毒症状为呕吐、腹泻、红斑、循环系统障碍、休克等,自然铜为重金属类,两药联合应用导致肝毒性增加。

中成药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应尽量减少配伍,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时不用两种药,如需配伍时也应尽量简单,尽可能减少配伍药的品种和数量,因为药物品种越多,药物相关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②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确需同时服用两种以上中成药时,一定要搞清楚其药物组成及剂量,以免因剂量增大而发生毒副反应。③不同类药物之间应遵循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注意两类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使配伍中成药在疗效上相互补益而不是相互抵消,更不能产生毒副反应,而且最好是分开时间,不要同时使用。④分清主次,着力消除主要病症据。有文献报道约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6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约15%),为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对于身患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要企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应抓住重点,分清轻重缓急[5]。

随着现代老龄化人口增多,临床医生需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减少联合用药种类,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中草药化学成分复杂,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多基于临床经验,缺乏大宗临床对照试验和药物毒理学实验,在联合用药时一定要掌握用药指征,动态检测肝功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萱, 贾继东.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诊断发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 22(2): 150-151.

[2] 胡锡琴. 对中草药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分析[J]. 陕西中医, 2002, 23(9): 837-838.

[3] 李大寿, 艾远征, 李伟, 等. 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81例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5): 1632-1634.

[4] 宋秉智, 施怀生.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1): 18-19.

[5] 赵新乡. 治疗老年疾病应科学使用中成药[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4): 49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