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的冀博
2016-04-28杨芳
杨芳
2014年6月9日这天,河北博物馆破茧成蝶,升级为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建筑巍峨壮丽,和谐统一,是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
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后来搬迁到省会石家庄。历经61个风雨春秋,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从无到有,馆舍从小到大、从旧到新,承载了燕赵儿女内心深处的多重情感。
瞧,钢结构大厅将新馆与旧馆衔接起来。这个钢结构大厅,由一根根纵横交错的钢梁联结而成,大厅外立面全部用玻璃装饰,形如一个巨大的水晶体。这个巨大的“水晶体”成为全馆的几何中心,水晶体顶部突出天际线,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馆藏的“十大珍宝”,金缕玉衣、中山王铁足大铜鼎等宝贝,更是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河北博物院的“十大珍宝”,西汉的“金缕玉衣”位居其首。
常设陈列《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的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首次发掘的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两套玉衣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刘胜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用玉片2160片,金丝600克。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去世后穿上金缕玉衣呢?原来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
如此精美的玉衣,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确实让我们现代人琢磨不透。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工序。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和细致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花费十余年的工夫。
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盗墓贼,盗掘者取出金缕玉衣加以焚烧,尸骨也一并化为灰烬。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这长信宫灯也是国宝级文物哟!
长信宫灯于1968年窦绾墓出土,灯的形象是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左手执灯,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壁可以开合,以调节灯光的照度和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九处共65字。据说,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所以被称为“长信宫灯”。
“古人真的很聪明,那时候就知道爱护环境,将烟尘全部吸入灯的体内。”许多参观者都这样说。
长信宫灯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而且突出了我国古代的环保理念,说明我国是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
河北博物院里的书法精品也不少哟,看看这件国宝级墨迹《咏花诗卷》吧,纵39.3厘米、横546厘米,由明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徵明书写。他是中国绘画史上影响一个时代的画派——“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属于那种开宗立派的书画大家。
文徵明以其如椽巨笔向人们展现了一位86岁高龄的书画家的文气匠心。该卷行书巨迹为文徵明所书《梅花》《桃花》《梨花》咏花诗三首,以花作寄情,歌咏梅花独傲寒霜、桃花妩媚动人、梨花素洁飘逸。
这样一幅行书大字杰作,字疏行宽,清新隽永,出笔利落迅捷,奔放豪迈,可以说是文氏晚年书法的代表作。尤为难得的是,这件文徵明的晚年佳作是书写在当时高丽国(现今朝鲜)向明政府进献的贡纸上。用钤有朝鲜国王之印的大幅贡纸来写大字行书的作品,则仅此一件。
河北博物院每年还举办多个有关当代文化艺术、社会热点透视、国内外文物交流及其他各类型的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学们,抽空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