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体理论视域下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6-04-28王珊
王珊
摘 要:大学生宿舍是典型的初级小群体,个体网络行为的表现是其个体因素与宿舍内在文化氛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小群体传播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对于指导小群体成员的传播效率,协调小群体成员行动,实现小群体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了端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本文从小群体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宿舍文化氛围对其影响,进而设计全面、系统的干预机制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小群体理论;宿舍文化 ;大学生;网络行为
从本质上说,室友是发生在小空间里最紧密的人际互动。室友关系近似人际关系中的初级群体。室友之间,志向、人格、职业理想、学术理想,都会互相激荡。社会学家库里创造了“初级群体”这个概念,指那些亲密、面对面联系、有合作特征的群体。用初级群体来形容室友关系再恰当不过。初级群体对人至关重要,是因为,它是人的社会性和理想形成的基础。对此最简单的表达就是“我们”。“我们”包含着一种同情和相互之间的认同,而“我们”就是对这种认同的自然表达。
宿舍文化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
如今,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查找资料还是阅读新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上传视频,无论是虚拟交友还是现实聊天,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信息发布,网络都以它自身快捷、高效、方便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首选。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群体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归纳为以下三类:网络交往行为、网络信息搜集行为、网络娱乐行为及网上购物等行为。本文将以此三方面分析宿舍文化对宿舍成员个人网络行为的影响。
一、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频度和取向
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而关系冷淡、彼此生疏的宿舍文化则会使宿舍成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他们可以借助聊天工具,畅所欲言,很容易找到“知己”。
二、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搜集行为的倾向性和从众性
网络信息搜集行为包括网上下载软件、搜集资料、了解时事新闻、远程学习等等,由于网络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等来增加知识面,交流经验,协同学习。不过,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某些政治观点或政治制度“深信不疑”,并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
三、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的选择
大学生休闲、消遣的行为以玩游戏和看影视剧、听音乐为主。并且性别界别明显,男生多为“玩家”,女生多为“剧迷”。不难发现,一个男生宿舍里,大家往往在同一款游戏里“打打杀杀”;而一个女生宿舍里,大家纷纷痴迷于同一部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所说,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了解他人的评价中,慢慢比较出自我的地位,领悟出自我的价值。他者的种种反应,转化为自我的种种属性。这样的“自我”,实际上包含“他我”。宿舍成员之间倾向于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网络娱乐行为,避免被边缘化。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作为“网虫”中的主力军,沉迷网络,长期下去最终会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社交淡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网络行为,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培养理性的、健康的网络行为。
从培育和提升宿舍文化的角度,学校可做的有这些:开展“宿舍文化评比”、“宿舍问题大家共商议”等创建文明宿舍活动,培育友爱互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宿舍成员能够依靠优秀的宿舍文化来调整自身的网络行为,使之反哺于自身,成长成材。
宿舍文化往往被学校及大学生自身所忽视,然而宿舍作为最典型的小群体之一,其小群体文化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明显影响。因而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可以从建设良好宿舍文化的角度来调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朱春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2]于海.“中国好室友”为何触动大众神经?[J].精神文明导刊,2013(06):16-17.
[3]林佩云.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 (9):69-72.
[4]陶国富等.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