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大学生归属感

2016-04-28王欣悦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专业归属感大学生

王欣悦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大学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探讨各种因素对于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大学生归属感的建立和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归属感;医学专业

一、提出问题

每年九月份,全国各大高校就会迎来一批新生,他们都将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完成自己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这些学生们在他们四年或五年的大学生活中,会不会对所在的学校产生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中,来自不同地区、专业以及年级的学生之间有没有归属感的差异?家庭经济背景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没有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上有没有性别差异?辅导员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有没有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实际调查分析,加以研究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本文就是以上述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来调查研究的。

(一)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二是佛洛姆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De Vos和Dijkstra(2000年)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L.H.Anderman(1999年)指出学校归属感就是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校内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3年,他在原有基础之上完善了对学校归属感的理解,他认为学校归属感提及的是学生观察到的教学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结构中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中国学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二)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针对目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不强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学生种种厌学现象。笔者结合Goodenow学生归属感问卷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调查问卷,旨在能过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问卷共随机抽取了200名天津医科大学的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校归属感”、“学校因素”、“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四个部分,设置了共59道问题,希望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2]。

二、分析问题

问卷调查的结果经笔者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后,针对“性别”、“家乡”、“学科类型”、“年级”、“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五个分组利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差异

相对而言,大学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要高一些,不过也不是很明显。或许是因为医科类大学的女生比较多,她们会经常一起逛街或搞些小活动,通过这些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男生之间的交流就没有这么多,他们的课余时间多数消磨在宿舍,各自上网聊天或者是玩游戏。因此,在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索中,女生在“人际关系”部分的统计学意义较大。

(二)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家乡差异

家乡差异主要集中在“自尊、自信”、“人际关系”这两个部分的调查结果中,地域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气候、饮食的不习惯,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学校归属感。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要明显强于来自相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学科类型差异

此次问卷调查选取了大学文科和医科两个类型的学生作为问卷对象,通过分析发现,两个学科之间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并不明显。尽管不同学科在教学资源和就业前景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程度非常低。

(四)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差异。大一学生基本上没有形成归属感,笔者所调查的学生很多不是主动选择来到这个大学或者学现在的专业,所以心理和情绪上都难以接受这个。大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感知和探索阶段,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开始增多。大三以上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明显的提高,基本达到中等甚至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调查对象都反映老师和同学是他们感到归属感强的重要原因[3]。

(五)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学生干部差异

该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调查对象学校归属感要明显强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调查对象。能够置身于活动之中,亲身参与是他们寻找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问题

大学时光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时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尽快完成大学与社会的衔接过程,最大程度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校归属感,笔者需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把培养学生自身交往能力作为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建议在新生报到时就要求新生向辅导员和宿舍室友自我介绍,让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时间,就熟悉身边的环境和师生,降低学生的孤寂感。结合医科类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和就业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思想道德”类课程,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寻找到自己的学校归属感。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重中之重。首先,笔者要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和生活良友”,不仅在专业课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从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注学生成长。要做到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业上认真辅导、心理上及时疏导、生活上热情指导、人生上当好向导。其次,要发展和谐的同学关系,要加强学生交友指导,提高学生择友能力,培养学生开展社会交际的素养,帮助学生克服大学时期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最后,必须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尽力促进宿舍成员的和睦相处、解决成员之间的矛盾。

(三)努力建设院系文化

院系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生提升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方法,班主任要着力在所管学生中物色有能力、积极性高、思想活跃的学生组建院系学生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院系和班级的决策,引导学生们召开主题晚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特色专业活动,增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学生的向心力和院系的凝聚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四)积极重视“学生小团体”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中,笔者发现学校归属感更加易形成于学生小团体之间,如舍友之间、老乡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等等,男生因体育活动结成的队友关系可以很轻易的转变为很“铁”的关系,结成难兄难弟;女生因文艺活动或周末逛街形成的“闺蜜”关系更是极大的提升她们的学校归属感;老乡之间特别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但同时也容易分帮结派,这是笔者应高度重视,正确引导的,正向发挥小团体在形成学校归属感中的有利作用[4]。

四、总结问题

医科类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受到诸多方面影响的,需要笔者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略窥一二。建立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尽快适应新环境,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个人修养,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人格品质。所以,为了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在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贺志军.试析高校新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17-120.

[2]姚海娟,官其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与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62-62.

[3]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2):51-54.

[4]张新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_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医学专业归属感大学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论医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