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生产方式变迁研究
2016-04-27朱振东王河江杨光
朱振东+王河江+杨光
[摘要]通过对同江与饶河赫哲族人聚居区的居民口述及实地调研,了解到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明清以来的移民的增多,分享有限资源人口增多、国家封山育林政策及周边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有所变化,猎物减少,江里的鱼类资源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逐渐有所减少,因此,为了生存,大部分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的渔猎经济向农林商业转变,由于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的不同,其传统生产方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在当前国家号召保护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赫哲族一部分人在以传统的打鱼为生的生产方式依旧可行,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需顺应时代,多方面多形式地发展其生存生产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赫哲族;生产方式;变迁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狩猎和捕鱼生产历来是赫哲族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赫哲所居,“与七姓地方之乌扎拉、洪科相接。性强悍,信鬼怪。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鹜,衣服多用鱼皮……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坚冰,则采冰床,用犬挽之。”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478.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气候、水利、地貌等生态环境要素相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随着清代各民族北移民的增多,固有的渔业以及生活中吃鱼习惯仍使得一部分人以渔业为生,不同的居住区域由于生态环境不同,传统的渔业的发展也不同。
1赫哲族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优势
赫哲族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与清政府的鼓励。生态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江水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三江平原近地还有许多沼泽地,河流纵横交错为赫哲族带来了充分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赫哲族聚居区群山环绕,为他们提供了各类兽肉和兽皮以及烧火做饭用的木材,在距今几十年前,在东北赫哲族聚居区都盛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见,赫哲族的渔猎和采集是源于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决定的。
历代王朝都要赫哲族纳贡。贡貂是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江以东各民族每年的必要的政治活动,按清廷规定,东北各族的貂赋是按户征收,每户每年缴纳一张貂皮。“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赵永春.中国东北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372.有贡品就有赏赐,这一政策更加鼓励原本就以狩猎为生的赫哲族,满足温饱的同时,还有额外的奖赏。
第二,人文环境的优势。早期,赫哲族人的环境习惯法对其保护环境起了主要的作用。渔猎经济在赫哲族先民眼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首先,渔猎生产是赫哲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赫哲人的衣、食、住、行均与渔猎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衣鱼皮、食兽肉、驾驶狗拉雪橇等。其次,打鱼狩猎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赫哲人生存的重要基石。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捕鱼狩猎经验。再次,“万物有灵”的宗教思想为赫哲族渔猎生产能传承几千年并不中断提供了可能性的保障。赫哲族敬奉“万物有灵”,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当赫哲人进行渔猎活动时都需向各位神灵祈祷,祈求神灵多赐给他们些食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赫哲族人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
2环境的改变致使赫哲族生产方式逐渐转型
环境的改变不仅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包括人口的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使可用的资源减少,还包括移民对赫哲族的影响和国家对赫哲族的管理政策。
赫哲族先民最初定居于三江平原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但能够自给自足。但是,清朝末期以降,赫哲人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伦理观逐渐瓦解:1902年清政府实行“放垦”政策,大批汉人来到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进行开垦,人口的剧增致使赫哲族聚居区的资源消耗逐渐增加。同时,正像马克思所言:“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德]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0.移民到来后,赫哲族用渔猎资源交换生活用品,渔猎资源成为了商品,开始过度捕鱼打猎。1931—1945年期间,日本人给赫哲人带来巨大的灾难。1953—1956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赫哲族聚居区大量的木材等原料及能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破坏进一步加重。1958年,数万名解放军进入东北开垦北大荒,人口的再次剧增以及荒地的大量开垦,赫哲族聚居区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有限的资源也面临着诸多压力。赫哲族逐渐放弃了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活,转而向农耕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信息的传播让赫哲人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并向开放、包容、学习的方向发展,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方式等的影响为赫哲族探寻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赫哲族聚居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赫哲族依托有利的地缘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纵观赫哲族数十年来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从原始的渔猎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商业经济,赫哲族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变迁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也在于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
尽管赫哲族生产方式有所转变,但依旧有些赫哲族人以打鱼为生,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同地区赫哲族生产方式略有差别。以饶河县四排乡与同江市街津口的对比为例。
3饶河县四排乡与同江市街津口对比研究
3.1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的变迁略有不同
从地理位置来讲,饶河紧邻俄罗斯,一江之隔,有山有水,人口较少,交通不方便,旅游业不发达,是全国第三宜居之地,可见其生态环境的优美。两地比较,饶河更内敛封闭些,受到外面的干扰少一些,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他们的生产方式也在变迁,但由于生态环境没有遭到污染,鱼类资源也较丰富,故生产生活方式更具有保守型、传统性和单一性。这点从早上去江边看到的渔船之多就可窥见一斑。同江的地理位置相比较而言不偏僻,要开放些,更容易融合其他民族经济文化,主打旅游业,打造民族文化产业,生产方式变迁向农业种植业纵深发展。
同江市街津口乡位于黑龙江右岸,在赫哲族聚居区中,它的经济情况、赫哲族风俗园建设情况、赫哲族手工制品传承情况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两个地方。但在生态环境污染方面,居于上游的佳木斯、桦川、富锦曾有大型造纸厂以及其他制药厂等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对空气和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加之人口增多的需要,过度捕捞,江河中的鱼类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减少。现如今,在同江市靠打鱼为生的赫哲族家庭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以打鱼为副业。政府治理后,环境较几年前虽有改善,但是在城市中由于游人较多,汽车尾气排放等各种污染仍然在继续。
饶河县四排乡的生态环境与同江市相比则好很多,由于饶河县位于祖国最东端,虽然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但结果并不景气,这也为环境免遭破坏提供了一定保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饶河县段乌苏里江两岸从未修建过大型造纸厂或有严重污染的工厂,所以现如今乌苏里江的水污染较小,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同江多。从鱼皮画制作来看,由于同江的旅游业发达,鱼皮画需要较多,由于当地渔业资源的衰退,大量鱼皮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可见,同江渔业资源相比较而言略匮乏。
3.2因地制宜解决的途径
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是在20世纪80年代转向的农业,而饶河县四排乡则早于街津口,向农业转型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两地的种植都以水稻为主,不同的是四排乡的赫哲人有的以打鱼为主,种地为辅,而同江市的赫哲人则较大多数都在农耕,打鱼早已成为副业。两地也都在为了本民族的发展,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植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交通便利情况不同,目前来看,同江市赫哲族旅游业的发展较之饶河四排要发展得好。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任何地理位置都随时接触到世界前沿资讯,同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可能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由于赫哲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居住、通婚,必然无形中要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所居之地适于农耕,在渔业资源减少的情况下,政府无偿分给赫哲族居民农田,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
目前,赫哲族人为了生存,适应形势生产方式多样化。但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渔业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就一方面需要赫哲族人的民族意识的提高与坚持,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民众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当前党号召生态建设的大旗之下,一切生产生活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发展本民族经济的同时,保持其民族传统生产方式。
3.3两地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实地调研所得的相关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可以得出:同一民族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同其发展水平也是略有不同。赫哲族的生产方式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因此,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是赫哲族绿色发展的首选出路,即发展与传统农业、工业、旅游业相对应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既有特色又保护传统渔业。
参考文献:
[1]田丰,李明旭.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7(1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