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从言说的KOAN
2016-04-27冯富裕
冯富裕
作为人类的存在,我们体验的日常现实都基于一个以语言为媒介而形成意识形态符号炬阵中,因此我们智慧所及的可能性边界,都被这系统生成的符号链条所覆盖并框限。唯有视觉,作为一种非物质的产物而更接近于纯粹的概念。
在陈萧伊的作品中,我能够嗅到浓烈的东方禅宗的味道,以及一种不确定因素的情绪,又像是一种哀悼,悼念转瞬即逝的一段时光或是生命的一个结点,这种气氛的萦绕总是避免不了的让我藉由作品追溯到摄影师本身的气质上。
陈萧伊自幼被东方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所吸引,国外求学的经历让她远离家乡和故土,同时距离的间隔也加深了她对于那些古老的东方文化的着迷。渐渐地她发现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自己的思考终究还是受着东方美学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对神秘主义的入迷,即便多年的西方教育在方法上、做研究上已经非常深刻,但也仅限于创作与学习的过程会使用这一套系统,至于审美与兴趣所在终还是偏向充满神秘的东方美学。
当我们从摄影师本身再回归到作品上来看,就更容易感受到作品中这份不确定因素的情绪。陈萧伊认为当作品做出来、当观者观看到的时候,作品就已经不再受自己的控制了,更不用说在展览的时候。她希望观者在观看作品中的体验是自由的,其中一些反馈或许是她自己未曾想过的一些层面,这样作品本身就变得更有意思,这也就是作品自身所存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观者的体悟中得到了延伸,真正的沟通与新的火花也便就此诞生。
FOTO:KOAN的含义是什么?这组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陈:KOAN最初是在我写论文时研究到的概念,来源于禅宗。这个词意味着打坐沉思以简单不合逻辑的问题使思想脱离理性的范畴。本身的意思其实就无法被翻译,正好与我作品相通。创作这个系列最初时,并没有给自己划定一个确切的范围,只是单纯地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尝试回到源头去思考一些很本质的问题。思考我们的生活是由什么所构成,想到未来,想到科学,想到由此带来的困惑,有时候思维就跑得很远,又想到古人们,想到他们生存的智慧,以及对于宇宙的认识……因而之后当我独自面对自然景观的时候,会想到古人所总结的那些生存智慧其实都是从自然中得来,从规律中得来。自然之中的奧义以及引发的有关精神性的探索成为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这个系列开始的时候,我去了冰岛,面对着茫茫冰川产生了无以言表的情感。那里依旧是原生自然的景观,一切好像都跟我们现代的文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自然力量的无限大超出了我的认知,无法言说,当下对于生命的奧秘及存在的本质产生了很多疑问。由此我想将这种有关于“崇高”的体验通过摄影的形式保留下来,借助于抽象的图像去探索是否能由此激起精神性的体验。
FOTO:KOAN的拍摄地点都是在哪里?选择这些地点的缘由是什么?
陈:大部分是在国外,不过具体在哪其实不重要。我是特别喜欢去野外,去到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些当下的风景可能会突然跟我产生一种联结,拍摄下来,自然景观成为一种自我载体,继而去探索当中的精神性。其实对于具体地点的选取并不是一种精心的选择,只能说最后的呈现一定是精心选取的结果,但在拍摄的时候是会有一定标准,不过其实还是依照自己的审美去选择取景。KOAN当中的景观很多都跟冰、水这些元素的状态有关系,我记得当时在看柴春芽的小说《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他在开头摘取了《奧义书》里的一段话说:“一个人死后,身体回归地,汗毛回归草,头发回归树,血液和精液回归水,言语回归火,眼睛回归太阳,思想回归月亮,耳朵回归方位,气息回归风。此时,这个人在哪里呢?”这些文本性的东西会带给我很多想法,给予我很多抽象的启发,想起来很有意思。
FOTO:在KOAN的画面中虽然没有具像的事物,却传递出一种对力量的诠释,这种非具像的内容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是你希望表达的吗?
陈:对,因为人们总是需要把诸多不被人知的东西符号化,企图套上一个合理的说辞与解释后,就好像拥有了控制权与安全感一样。但其实这样往往会产生误解,人对真实的感知便会逐渐消失,我们仅仅是去描述,而没有再去感受周遭的事物了。当这种感受真实的能力就消失掉时,我们对于爱恨、对死亡的恐惧、人性的诸多深渊般的感受都会遗失掉,对我来说这会是非常遗憾的。因此非具像的内容会激起观众们超出现实的那部分感受,这份感受不在日常生活中,仅仅蕴藏在一种巨大的情感能量里,但一定是每个人都与身俱来的。我希望观众们可以去体验,其实也是体验着他们自己。
FOTO:选择黑白影调来表达,是为了烘托作品气氛还是个人偏好?
陈:的确,这些作品大多都以黑白来呈现,可能基于黑与白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并且,我喜欢黑白影调中的离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气氛,会把熟悉的现实瞬间抽离开来。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其实关注点都很明确,是与我自身相关,但并非由仅个人经验出发的,而是我潜意识里总与自然、生命,与生死枯荣等规律相接。这些巨大又无解的问题,大多数人通过生活的日常琐碎可以去避免这样的思考,可我总躲不开它们。之前研究生时候的老师在看到这些作品时,他说总觉得这些事物都流露着巨大的悲怆。我想,这种悲怆的力量应该是来源于生命深处,带着疑问去做些明知无法得到解答的探索。其实基于这点,每个人都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我自己是个感性的人。
FOTO:精神、灵魂、哲学、时间这些抽象的而非具像的内容就像是你作品中一条隐藏的线索,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是否才是你希望通过作品所真正传达的意义?
陈:像哲学、精神性这些问题是永远都绕不开的,特别做研究的时候。包括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思考很多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正因为此,有段时间着迷于去想面对日常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否可能的问题,引出关于现实与真实的思考,才渐渐理出了关于这个作品最开始的东西。可能我的方式并不是那么直观,或是并非再现的形式,因为被拍摄的物体并不能代表我所想表达的,图像本身完整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是由自身变为了主体。最后的成品可以说相当于是一个物件,能够激起观者溢出图像之外的想象,并且构建出由这个图像所触动启发的意识空间。摄影的确是最好的记录工具,但我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永远是画面之下隐藏的那一部分。
FOTD: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陈: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感性的,但其实作品的形成是非常理性的。针对于册KOAN这组作品来说,我有了一定想法之后,会知道什么样的图像是我所需要的。因此会根据自己要的画面感去拍摄,不过很多时候拍照又是很无意识的举动。最后会根据拍摄的照片再进行筛选,然后再去做那部分手工的创作。但其实拍摄只是占据整个工作的很小一部分,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研究,看书,写论文,做纯理论的东西,然后与导师和同学轮流讨论,交换意见,其实从头到尾改动非常多,看起来图片随意其实中间有一个研究的过程,这可能也是在国外学习之后所习惯的进行创作时的方法论,就是可能没办法先拍东西,拍摄之前一定先有理论的研究为基础。
FOTO:对你来说,图片是否比文字更能表达出贴合自身的感受?
陈:图片的话比较直观,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其实文字是非常强大的,但运用文字更为有难度。我一直认为文字能够建筑的世界是二维图像无法企及的,相比较之下图片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过两者激发的东西其实不完全相同,所以也不用比较,训练自己能够可以很好的运用这些媒介就足够了。
FOTO:除了KOAN这组作品,你的其他作品与此是否有着内在关联?
陈:其实我的作品延续到KOAN前面大概经历了四五个阶段,并在创作KOAN的时候开始把这几年很零散的一些想法,还有之前的探索连成了一条向深处的线。对我来说,非常不愿意选定一个题目,然后像做填空题一样去拍摄设定好的东西,因此在我想到要拍摄抽象形态的时候,如果全部只是纯抽象形态的照片我自己也会觉得无趣吧。
在之前创作的一个名为Elaspe系列(一组关于时间流逝的作品)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非常深刻,言简意赅地说就是在找寻很多关于时间流逝的痕迹,这当然由很抽象的形态去做表现,也有由具体的形态去作为隐喻,激发想象。不过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抽象图示的热爱,所以算看清了后来的一个方向。然后到KOAN的时候,才算是把很多东西做得比较成熟了。其实一个人的作品肯定都是有关联的,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是那时期所关注的所感受的一种集合,当然也是当下能力的一种体现。
FOTO:猜测你应该是一枚安静的美女子,因为对于凹版这个很多人都认为是耗时磨人的工艺,如果不是喜欢安静具备耐心的人是很难做出自己满意的效果的,简单分享一下你的创作过程。
陈:我是很能静得下来的一个人吧,也可能是以前求学时期大部分时间都爱自己待着,所以有时候也不喜欢热闹,特别是做东西的时候绝对的工作狂,可以忙很多天起早贪黑不用休息的那种。当时用照相凹版术这个技法是刚好遇到一位热衷于此的老师,他希望有人可以做这个东西,但其实这个工艺很耗时耗材,大多数人都当兴趣玩玩就好了。我刚好很喜欢做手工感强的东西,所以后来两人一拍即合,我就在他的带领下一直琢磨这个东西。这个工艺需要通过曝光机器将感光的金属板曝光得到图像,然后涂上油墨,反复擦拭,最后通过机器印压在纸上。其实是每天做着相同的重复行为,像擦拭板子,还有转印压机的轮子,花费很多的力气,重复千百遍的感觉。但这样的过程是我非常享受的,用双手劳作是非常充实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耐心、热情、精力、全神贯注。这种重复的行为当中带来一种均衡状态,对我自身来说与冥想差不多,也同样加强了最终作品的厚重感。此外,这个系列非常强调于直观体验,而我在做凹版术的时候,每天面对图像,反复擦拭油墨直到图像慢慢突显的时候,这种体验会变得非常深刻。其实凹版术对于观者来说,呈现的只是最终的那部分视觉效果,但在我应用凹版术的期间,这些过程对我自身来说非常有益,但也只是对我个人有意义。
FOTO:藉由你出过的两本画册KOAN、Cluds Dictionary聊聊你对摄影画册、自出版以及手工影像书发展现状的看法。
陈:我自身很爱收集画册,一些好的作品可能无法拥有,但画册可以作为一个按照艺术家的意图精心编著的另一种形式展场,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他的东西,然后还能带回家里,时常翻阅,所以摄影画册真是值得尝试的。我觉得近几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手工书或者自出版的摄影画册的发展都是蓬勃的,毕竟书的形式很容易传播,实现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也可以锻炼摄影师编辑和设计的其他能力,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是一种再次整合的感觉。所以现在是摄影书很火的时代,也有很多机构和奖项是针对摄影画册与手工书的,这样激励更多的人去尝试做书,非常好。